新媒体概论笔记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新媒体概论笔记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376c45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4

精选文库

到这种整体行为的某个组成部分或者某个具体的技巧。第三,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的评价,而不是关注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班杜拉总结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一“直接体验”,第一手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决定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二“间接体验”,认为这件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看到别人成功,我们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看到别人失败,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减弱。将自己视同他人的时候,这一因素最为有效。这种间接体验不如自己的直接体验影响那么大,但当人们对自己没有把握的时候,这样的一种间接体验尤其有用。而且特别是当有很多事情我们自己直接去体验非常困难,直接去人事这样一种行为的机会不多的时候,或者说有一些制约因素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依赖他人的经验来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比方说癌症。第三个因素是社会劝说,就是他人对自己的直接鼓励或者规劝。第四个因素生理因素。通常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之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的生理状态,比方说恶心呕吐颤抖。 3.2创新扩散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他是创新扩散理论的创始人。 1、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技术创新的认知特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个认知特征:相对优越性,人们在采纳一个新技术之前,会作出一个评价,判断这个新技术相对于以往旧的技术而言有哪些优势,有什么样的功能,是这个新的技术可以提供的,而以前旧的技术无法提供。如社交媒体。第二个认知特征:兼容性,某一项技术出现之后,与人们现有生活相融合的程度究竟有多强。第三个认知特征:复杂性。是不是简单易用。如平板电脑iPad。第四个认知特征:可试验性。一个新的技术产生之后,是不是能够让人们有试用的机会。第五个认知特征:可观察性。某项技术创新,它的结果,能够被他人所看见的程度,可见度高的创新会导致人们更多地去讨论这种创新,从而产生更多的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会提升这种新技术的显示度。

--

9

精选文库

2、罗杰斯认为一个新技术被采纳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获知,通常人们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的新媒体(网站社交媒体)可以将一项创新的基本信息广而告之,任广大的受众可以知晓这样的一种技术创新。第二阶段,说服。第三阶段,决定。第四阶段,实施。第五阶段,确认。当人们使用了某一项创新之后,你会综合自己的各种使用经验判断这和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

大众传播对于人们获知某项新技术更加有效,因为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可以在一夜之间让人们获知这一项新的技术,但是人际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却更加有效,如到底买不买这款手机很受周围人的影响。

3、罗杰斯把创新采纳的受众分为几种类别。第一类,创新者,往往是那些大胆,有冒险精神的,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领袖地位。他们财力雄厚,教育程度也比较高,具有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科技信息特别灵通。第二类,早期采纳者,往往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地位受众尊敬,经济上比较富裕,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的意见领袖。第三类,早期大众,他们具有中等偏上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会依赖早期采纳者的信息,较少处于意见领袖的地位在采纳新技术之前,往往会深思熟虑,因为他们的资源有限,不能够允许失败。第四类,晚期大众,基本属于平均水平以下,他们对于创新事物的疑虑比较多,保守,经济上比较拮据,通常依赖早期大众和他们内部(其他晚期大众)成员来获取信息,信息不是特别灵通。第五类,滞后者,一项创新采纳过程中最死硬的一个群体,比较因循守旧,社会地位是处于一个底层的状态,经济上比较困窘,社会圈子比较狭小,通常限于家庭或者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信息比较闭塞,年龄相对也比较大。下面是罗杰斯新技术采纳的几种类别:

-- 10

精选文库

3.3技术接受论

1.理性行为理论 两位美国学者1975年提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在他们做出某一个行为之前会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来判断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理性行为理论提出后,后续有学者延展了,他们加了另外一个部分,如图:

--

11

精选文库

感知行为控制和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接近的。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这一个新的维度(感知行为控制)的增加。

问题:理性行为理论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

2.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Fred Davis创立,用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来研究用户对于信息系统时,提出的一个模型。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采纳的决定因素,试图进行一个解释说明。它的精髓在于解释用户接受某一项技术,乃是基于自己对于这项技术的一种态度。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