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启示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湖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启示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758b0d581b6bd97f19eaa1

湖州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启示意义

一、湖州市基本情况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处于长三角中心区域,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距杭州75公里、上海160公里、南京220公里。下辖三县二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浔区、吴兴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总人口257万(市区人口108万)。近年来,湖州市按照中央和浙江省委的部署,坚持“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奋力在长三角杭湖宁发展带中间崛起”的发展战略,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2007年全年GDP达895.94亿元,人均GDP达到3472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8.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25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14.06亿元和61.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9663元和9536元。当前,湖州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四区三中心”、打造“五个湖州”(四区三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新兴区,积极争当改革开放先行区,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区域交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五个湖州:加快建设“富庶湖州”、“法治湖州”、“文化湖州”、“平安湖州”、“生态湖州”)。

二、湖州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产生背景

2006年初,继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使浙江成为新农村建设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2006年3月中旬,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潘云鹤联名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

- 1 -

近平等主要领导写信,提出浙江大学全面参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设想。对此,习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安排分管副书记、副省长与浙江大学商议。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在获知这一信息时,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的重大机遇。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湖州新农村建设不仅面临着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投入问题,更面临着城镇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等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而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在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倘能实现市校合作,必将最大限度地弥补湖州的“短板”,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于是,孙文友迅速率领湖州党政代表团访问浙江大学,双方很快达成共识,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湖州市情决定,市校合作共建湖州市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湖州与浙大共建新农村的“湖州模式”就这样应运而生。

(二)基本内涵

“湖州模式”的基本内涵:举全市全校之力,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湖州市委、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在合作共建新农村的实践中,研究制定出“1381行动计划”。2006年5月下旬,以“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所谓的“1381行动计划”,是指建设“一个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三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八大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百项重点项目”。“1381”直指制约湖州新农村建设技术缺乏、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健全的三大软肋,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大共组织教授、专家1000余人次到湖州参加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对接洽谈与指导,合作项目已多达300余个,涉及科技、教育、人才培训、文化卫生、农村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城镇村庄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三)主要成效

- 2 -

两年的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使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一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乡风文明”。2007年全市GDP达895.94亿元,比2005年增加251.67亿元;财政总收入114.06亿元,比2005年增加39.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36元,比2005年增加22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6:1,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如长兴县,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悄然现身,但由于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束缚和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依然在旧的生产模式下苦苦挣扎,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成为摆在长兴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久而未解的难题。2003年,长兴县决策层意识到,长兴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杭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都不超过200公里,虽然发展传统粮油农产品不再具有优势,但在发展城市适销对路的花卉苗木、优质大米、蔬菜、水产品、瓜果等方面却可以大有作为。长兴县委在2004年1号文件《长兴县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用五年时间,建设花卉苗木、吊瓜、人造林、特种水产、商品蔬菜等五个各10万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而真正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农民尽管也看到了这些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苦于资金、技术匮乏和对市场行情陌生,迟迟没有行动。长兴县委、县政府主动请来浙大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对这五大产业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不仅果敢地给予政策支持,还组织专门力量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推动其发展。2006年初,湖州与浙大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合作之后,长兴县设立300万元科技合作项目资金,与浙大共同建立多个科研、教育、实习基地,使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从中掌握了科技知识,获得了大量优质经营项目。目前,全县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发展到40多万亩,总产值10多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一半,五大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增收的最大来源。经济上的富裕和生活上的改善,有效促进了农村风气更加向好的方面发展,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基本绝迹,犯罪率不断下降,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扑面而至。2007年,湖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都在96%以上,走在全省前列。二看“村容整洁”。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村生活污水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导致许多农村地区地表水质量严重下降,农村生

- 3 -

活用水困难,人们的健康受到影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是过去农村改善生活环境遇到的难题。市校共建实验示范区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罗安成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又开始呈现出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当地农民由衷地赞叹这一工程为“蓝天碧水健康工程”。三看“管理民主”。两年来,浙大共有100多支新农村建设小分队、24支研究生挂职锻炼小分队、25位挂职“村官”助理走向湖州农村,在体现农民的决策主体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乡村规划前,他们广泛宣传,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质疑权、表决权,特别是在自然村的撤并、中心村的确定等问题上,都由农民自己投票决定。

湖州与浙大的合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已不仅仅局限于点点合作,而是面面合作,是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可见,作为高校与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一次携手共进与有益探索,“湖州模式”势必将对湖州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三、湖州模式带来的几点启示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认为,“湖州与浙大合作的市校共建模式,是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从全国来说具有示范作用。”巴东县作为中西部地区,如何借鉴“湖州模式”,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晰思路

明晰思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八里店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明确提出“生活进社区、生产进园区、集贸进市场,村庄向社区转、农业向工业转、农民向市民转”的城中村发展思路,让社区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着城市化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促进了新社区快速发展。虽然巴东县任何一个乡镇都无法与八里店镇相提并论,但我们要审视县情、镇情和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