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运动学好题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运动学好题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a70c75482fb4daa48d4b56

23v2v115v1整理得:??15.把各选项值代入得:v1=20 m/s,v2=20 m/s,t=3 s符合上式,

8g2g故C选项正确.

11.(04广东9)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0 s抛出一个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4个球,将球的运动近似看作是竖直方向的

2

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 m/s) ( )

A.1.6 m B.2.4 m C.3.2 m D.4.0 m 答案

C

解析 假设某时刻刚好有一球A抛出手,由题意知空中有4个球,过0.4 s就有一个球落在手中,那么A球过1.6 s落入手中,A球上升到最高点只需0.8 s,h?12gt?3.2 m. 212.(04全国卷Ⅰ15)如图所示, 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 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圆 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 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

A.t1<t2<t3 B. t1>t2>t3答案

D

C.t3>t1>t2 D.t1=t2=t3

解析 设圆环直径为d,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杆长可表示为d sin α,下滑加速度a=g sin α.据 s=

1212

at知d sin α=gsinα·t

22由于t与α无关,故下滑时间相同. 二、非选择题

13.(06全国卷Ⅰ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 d =3.0 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 =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

1 km/s. 33

答案 2.0×10 m

解析 如右图所示, 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地面与云层下表

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 d=vt1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d2()2?h2?vt2

2已知 t2-t1=Δt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h=

1(v?t)2?2dv?t 23

代入数据得h=2.0×10m

14.(06上海20)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启动加速度a1 制动加速度a2 直道最大速度v1 弯道最大速度v2 直道长度 s 4 m/s2 8 m/s2 40 m/s 20 m/s 218 m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1=40 m/s,然后再减速到 v2=20 m/s,t1=

v1v?v2=?;t2=1=?;t=t1+t2 a1a2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答案 不合理 11 s

解析 上述解法不合理,因为加速时间t1=

v1v?v?10s,减速时间t2=12?2.5s,所以

a2a1加速距离s1=理.

v1v?v2t1?200m,减速距离s2=1t2?75m,又因s1+s2>s,故解法不合22摩托车先以a1=4 m/s加速到最大速度vm,又以加速度a2=8 m/s减速到v 2=20 m/s,恰完

22

vv?v2成直道s=218 m的距离,这样用时最短.则:加速距离s1=m,减速距离s2=m

2a12a2vv?v2所以:m?m?s

2a12a2代入数据得:vm =36 m/s 加速时间t1=

222222vm36?s?9s a14vm?v236?20?s?2s a28减速时间t2=

故最短时间t=t1+t2=9 s+2 s=11 s

15.(04广西14)一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h,身高为l的人以速度v匀速行走, 如图所示.

(1)试证明人的头顶的影子做匀速运动. (2)求人影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答案 (1)见解析 (2)

lv h?l解析 (1)设t=0时刻,人位于路灯的正下方O处,在时刻t,人走到S处,根据题意有OS=vt ①

过路灯P和人头顶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M为t时刻人头顶影子的位置,如图所示,OM为人头顶影子到O点的距离,由几何关系,有

hl?OMOM?OS② 联③

因OM与时间t成正比,故人头顶的影子做匀速运动.

OM=

hvt h?l(2)由图可知,在时刻t,人影的长度为SM,由几何关系,有SM=OM-OS ④

由①③④式得SM=

lvt h?l可见影长SM与时间t成正比,所以影长随时间的变化率为k=

lv h?l16.(07全国卷Ⅰ23)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

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

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

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 L=20 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答案 (1)3 m/s (2)6.5 m

2

解析 (1)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t?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2?v ① a12at ② 2s1=vt ③ s1=s2+s0 ④

v2联立①、②、③、④式解得:a??3m/s2

2s0v2?13.5m (2)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s2?2a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s2=20 m-13.5 m=6.5 m

17.(05全国卷Ⅰ23)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 m,“竖直高度”h1=1.0 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 80 m,“竖直高度”h2=0.10 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 m,

答案 62.5 m

解析 用a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v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ad2 v=2gh2

22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1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1?2ad1

v21?2gH

由以上各式可得H?h2d1d 2代入数值,得H=62.5 m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