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f8b89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30

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

考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7分)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3题。(本题共3小题, 9分)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

时至明代,诗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了。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完全可以涵盖唐诗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的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莱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构筑的一个心灵憩园,像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烟。这种意境比唐诗的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莱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莱根谭》

- 1 -

的意境,不像唐诗的意境那么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莱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莱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莱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读《菜根谭》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所以我们由此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 15分)

聂 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 3 -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20 16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形象地刻画了聂耽这个人物,以此告诉人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用功,也可以有惊人的成就。

B.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 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D.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