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复习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纺纱学复习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15f16f011ca300a6c3902a

? 均棉罗拉速度增加,角钉帘单位时间内带出的原料受均棉罗拉打击的次数多,对棉块的扯松作用增强;

? 角钉帘线速度增加,总的来说,角钉帘的线速度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而对扯松作用的影响较小。 除杂作用:

? 剥棉打手的结构:

刀片剥棉打手除杂作用较强,而皮翼打手的剥棉作用强,但对棉块的打击作用弱,剥棉打手下落棉较少,除杂作用较弱。 ? 剥棉打手的速度:

影响棉块对尘格的撞击力。转速过低使落棉减少,除杂作用降低;转速过高易出现返花,形成束丝和棉结。

尘棒间隔距:

尘棒的隔距(是杂质下落的通道)要大于棉籽长径方向的尺寸,使棉籽等大杂质可以充分下落。 ? 剥棉打手与尘格间的隔距:

因原料被打手与尘棒逐渐松解,故进口小、出口大,以便棉块顺利输出。 ? 输送气流的速度:

当下台机器的凝棉器的吸风量大时,则剥棉打手下的落棉率减少,除杂作用减弱( 因棉流在机内停留时间短,受到开松除杂作用减弱)。反之,落棉率增加,除杂作用增强。 ? 剥棉打手只数:

多,可增加棉箱机械的除杂作用。

7、反映除杂效果几个指标的定义(落棉含杂率、除杂效率等等)。 ? 落棉(物)率

反映开松除杂机的落物数量。

落物率=(落物重量/喂料重量)×100% ? 落棉(物)含杂率 反映落物的质量。

落物含杂率=(落物中杂质质量/落物质量) × 100% ? 落杂率

反映喂入原料中杂质被去除的数量,也称绝对除杂率。 落杂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重量) ×100% ? 除杂效率

反映除去杂质的效能大小,与原料含杂率有关。

除杂效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中杂质重量) × 100% 除杂效率=(落杂率/喂入原料含杂率) × 100% ? 落物含纤维率

落物含纤维率=(落物中纤维重量/落物重量) × 100%

8、主要开棉机类型、打击方式(六滚筒、轴流开棉机对棉层的开松作用为自由打击,豪猪开棉机为握持打击);自由打击和握持打击特点。

棉块在无握持状态下接受打击。其主要特点是:开松作用缓和、纤维不易损伤、杂质不易碎裂、除杂效果稍差。

握持打击其主要特点是:打击力大、除杂作用强、杂质容易破碎、纤维容易损伤。

9、尘棒作用(协同打手对纤维开松、除杂并托持纤维)、尘棒安装方式(正装有除杂作用;反装仅起托持作用)及安装角大小对落棉影响。

尘棒安装角小,尘棒之间的隔距增大,顶面的托持作用减弱,落棉率增加,除杂效率增加,落棉含杂率降低

10、“死箱”、“活箱在生产中如何使用?(一为主要落杂区,一为主要回收区。所谓“死箱”是落棉箱与外界隔绝,成为落杂区;所谓“活箱”是落棉箱与外界连通,成为回收区。)

当原料含杂率达5%~6%时,可采用前后死箱,开前后进风门。加工化纤时则可采用全活箱,以减少纤维下落。加工一般含杂原棉时,采用前活箱、后死箱

11、天平调节装置原理

当天平罗拉和天平杆之间的棉层厚度变化时,铁炮皮带向下铁炮(主动铁炮)的小头或大头移动,从而减慢或加快给棉速度,使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棉量尽量保持一致

梳棉工序

1、梳棉机各主要针面间产生的具体作用。 分梳作用 给棉刺辊

剥取作用,梳棉机上的锡林与刺辊间的作用。 提升作用

2、传统梳棉机(A186系列)的落杂区划区及各落杂区落杂特点。除尘刀工艺对

后车肚落棉的影响。

第一落杂区--给棉板与刺辊隔距点到除尘刀与刺辊隔距点间的距离。主要落大杂。

第二落杂区--除尘刀与刺辊隔距点到小漏底入口间的距离。第二落杂区为刺辊排杂的重点区域,少数大杂和大部分小杂质均应在此落下

第三落杂区--小漏底入口到出口间的距离。该区主要利用一定的气压排除短绒与细小尘杂。

除尘刀工艺对后车肚落棉的影响 ? 除尘刀的位置

包括高低、角度及其与刺辊的隔距。

? 除尘刀的高低:以车面为基准,一般在±6mm范围内调节,分别称高刀、平刀和低刀工艺,其高低一般依棉层含杂情况而定。

? 除尘刀角度:刀背与机框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在70°~130°之间调节,使之适应气流,下滑流畅,避免生成涡流,刀背无积杂。 ? 除尘刀与刺辊的隔距:刀尖~刺辊表面距离

3、影响梳棉机给棉刺辊部分的分梳作用的因素。 一、给棉握持方面

1、给棉罗拉表面形式:决定握持状态。

2给棉钳口加压量 应保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握持钳口。当转速高、定量大、纤维与罗拉的摩擦系数小时,应增加加压量 3、给棉方式

? 顺向喂给:即棉层喂给方向与刺辊分梳方向相同。若配以锯齿罗拉弹性握持,则刺辊分梳时锯齿握持的较长纤维尾端可从握持钳口中顺利抽出以避免损伤。

? 逆向喂给:即棉层喂给方向与刺辊分梳方向相反。刺辊分梳时,锯齿所带纤维尾端受到的阻力大,纤维易被拉断。 二、刺辊分梳方面 1、刺辊的转速 2、刺辊形式及针齿隔距

3、刺辊与给棉板(或给棉罗拉的隔距)

4、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定义及其长度的选择与分梳效果及纤维损伤关系。 给棉分梳工艺长度:给棉分梳工艺长度是指给棉罗拉与给棉板握持点a到给棉罗拉(或给棉板)与刺辊最小隔距点b间的距离。

分梳工艺长度短时,始梳点位置升高,纤维受到的梳理长度增加,棉束百分率愈小,刺辊的分梳作用加强,但纤维损伤逐步加剧 。反之,刺辊的分梳作用减弱,棉束重量百分率增加。

5、刺辊附面层原理及刺辊附面层中纤维和杂质分布特点。

气流附面层 当物体高速运动时,运动物体的表面因摩擦而带动一层空气流动,由于空气分子的粘滞与摩擦,里层空气带动外层空气,这样层层带动,就在运动物体的表面形成气流层,称为附面层。

? 附面层的厚度:在一定范围内,附面层厚度与附面层形成点A的距离成正比,离形成点越远,附面层厚度愈厚。

? 附面层速度分布:附面层内,受空气粘滞阻力的影响,距运动物体表面愈近,速度愈大,并接近于运动物体表面速度;距运动体表面愈远,其速度愈小,在速度小至运动物体速度1%的地方,就是附面层的边界。 ? 回转体附面层中不同性质物体的运动规律

附面层的外层重物多于轻物,内层轻物多于重物。 ? 刺辊附面层中纤维和杂质存在分类现象

杂质因体积小、质量大而多处于附面层的外层,纤维因其体积大、质量轻而多浮于附面层的内层,并沿着各自的运动轨迹离开附面层下落。

因此,可对附面层进行不同的切割,即可达到去杂保纤、调节落棉的目的。

6、影响刺辊与锡林间纤维的转移的因素(线速比、隔距)

隔距小,锡林针尖抓取纤维的机会多,时间早,纤维(束)与锡林针面的接触齿数多,锡林对纤维的握持力增加,有利于转移

7、针面负荷定义及各针面负荷特点。 纤维层在单位面积上的重量称为针面负荷。 ? 盖板负荷最重。因锡林上纤维离心力的作用。

? 道夫针面负荷大于锡林针面负荷。因道夫以清洁针面进入梳理区(抓取纤维能力强),虽在梳理区的时间短,但棉膜具有一定的“并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