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47f6edb8f67c1cfad6b8b7

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续)

第一节 预备知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所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一章中,从一系列假定出发,说明了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这样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供求都恰好相等。

规范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二、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1、分析的依据不同。实证经济学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

2、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与预测;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于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3、所得出的结论客观程度不同。实证分析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微观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在假定的条件下,企业与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四、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 五、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较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类不同的范畴,不应将这两类范畴相混淆。定性分析不一定带有价值判断,因此可能是一种实证分析。

第二节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如何判断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以及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的最优资源配置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例子谈起。例如:面包和米粉,哪一种更好吃?由此引出帕累托标准。

一、单一的个人的判断标准

现有单个人甲对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B判别其优劣。只有三种情况: A>B;A<B;A=B 式中,符号“>”、“<”、“=”分别表示甲的三种看法;同样地,单个人乙对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B判别其优劣也只有三种情况:

A>′B;A<′B;A=′B 式中,符号“>′”、“<′”、“=′”分别表示乙的三种看法;

二、从社会来看的判断标准

从整个社会(至少两人以上)来看,这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和B谁优谁劣呢?由于甲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乙也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就存在有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

1、A>B,A>′B 2、A>B, A=′B 3、A>B, A<′B 4、A=B, A>′B 5、A= B, A=′B 6、A= B, A<′B 7、A<B,A>′B 8、A<B, A=′B 9、A<B, A<′B 这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按甲和乙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这包括上述第3和7两种情况;第二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同,这包括第1、5和9三种情况;第三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基本一致。这包括剩余的第2、4、6和8四种情况。

首先来看第一类型。如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则是否能够从社会的角度对状态A和B的优劣作出明确的说明呢?这里显然遇到了麻烦。除非能够假定甲的意见(或者乙的意见)无关紧要,从而可以不加考虑,否则不能判断A与B的优劣。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的观点看,状态A与B是“不可比较的”,即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判断。

如果去掉不可比较的第一类型的两种情况,则剩下的其余两种类型共七种情况均可看成是可以比较的。这七种可以比较的情况,按它们形成的社会观点可以重新分类如下:

1、A优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

2、A与B无差异: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与B无差异。

3、A劣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劣于B。

三、由此引出帕累托标准: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认为: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或劣)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与B无差异。

推论: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按照帕累托标准所作的改进叫帕累托改进。 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状态,如果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则称这种资源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本节开始论述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

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最优分配,如能使各自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就是最优。(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使两个消费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假定A、B进行交换。如果交换使双方都感到最大满足,这就被称做最优交换。假定A有产品X,B有产品Y,交换中必须使A与B两人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这样双方才满意。

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位置在哪里?

1、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导入

埃奇渥斯盒状图是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渥斯(F·Y Edgeworth)于19世纪末建立的,他运用这一盒状图来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及其最优条件。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全部可能的产品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呢?

2、引入无差异曲线;

XB X2 3、选择任意点进行最优分析; OB 4、推出结论: IB IIIA ⑴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 a Y1 Y2 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

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

YA c 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

d 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

e 的余地; YB IIA ⑵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

IA 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IIB IIIB 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OA X1 XA 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 图11-2 交换的埃奇渥斯盒 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

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

余地。

⑶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⑷给定任何不在曲线VV′上的点,总存在比它更好的点,这些点在曲线VV′上。 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点是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该切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如用边际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要使两种商品X、Y在两个消费者A、B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分别必须相等。即

RCSAXY= RCSBXY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一、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

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最优分配,如能使各自达到产量的最大化就是最优(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使两个生产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假定生产者C、D,用生产要素L、G进行生产,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假定C生产产品X,D生产产品Y。现在要讨

LD L2 论的是:在生产要素L、G一定的情况OD IIC 下,如何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才能使

e C、D双方都达到最大产量。

f Kc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位置h · IIIC KD 在哪里?

d 1、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导入

K1 s g ID IC IIID OC Lc L1 IID K2 图11-4 生产的埃奇渥斯盒

本节的讨论与上节非常相似。我们仍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工具来分析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全部可能的要素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呢?

2、引入等产量曲线;

3、选择任意点进行最优分析; 4、推出结论:

⑴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C和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⑵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C和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⑶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qq′,叫做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⑷给定任何不在曲线qq′上的点,总有比它更好的点,这些点在曲线qq′上。 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点是等产量线的切点,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该切点上两条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

如用边际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要使两种要素L、K在两个生产者C、D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生产者来说,这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分别必须相等。即

RTSCLK= RTSDLK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来说明上述最优条件。假定在初始的分配中,生产者C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TSCLK等于3,生产者D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TSDLK等于5。这意味着C愿意放弃1单位的L来的换不少于 3单位的K。因此,C若能用 1单位L交换到3单位以上的K,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另一方面,D愿意放弃不多于5单位的K来交换1单位的L。因此,D若能以5单位以下的K交换到l单位的L,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由此可见,如果生产者C用1单位的L交换4单位的K,而生产者D用4单位K交换1单位L,则它们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上述这种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好起来而不使其它生产者坏下去)总是可能的。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一、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 这是指两种既定数量产品的组合,既能使社会的交换达到最优,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又能使社会的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生产者的产量达到最大化(两种既定数量产品的组合,使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都最大化)。

二、问题和假定

1、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消费者A和B,它们在两种产品X和Y之间进行选择; 2、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生产者C和D,它们在两种要素L和K之间进行选择以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且假定C生产X,D生产Y。

3、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簇为给定不变,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线簇为给定不变。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引出(产品转换曲线)(social transformation 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