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63700f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7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回顾]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深化]

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

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错在“开始”二字。C项是在1965年。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考点回顾]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 [考点深化]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 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题印证]

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