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63700f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7

A.“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

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4.(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B.土地改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考点回顾]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考点深化]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 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碍生 产力的发展 实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发展 的需要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有制 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作化 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任制(中共十一化和 届 下,改变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性,推动 营、自 负盈亏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中全会后至实行 今)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3.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

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8.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1982 1988 农业 29.28 23.28 工业 74.92 773.52 建筑业 5.38 95.58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9.58 372.55 17.01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