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头式换热器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翻译+原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浮头式换热器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翻译+原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c81f87e53a580216fcfed9

参考文献

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8]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9] 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0] 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1] HG 20582-1998.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S].化工部工程建设

标准编辑中心出版,1998

[22]JB 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S].北京:新华出 版社,1995

[23] 史美中 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二版),东南大学出 版社;

[24]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5] 杨崇麟,《板式换热器工程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3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的于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设计中,我经常遇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当我带着问题去请教时,他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旁敲侧击的给我一些指引,让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一步步地将问题慢慢的解决。每次遇到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都给我耐心的讲解和分析。他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每次同他讨论一些问题都让我受益匪浅。他一丝不苟的作风是我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此我衷心的感谢指导老师于敏之教授,谢谢!在设计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老师及同学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34

附录1

附录1 开题报告

燕 山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锅炉用水系统集成设计 学院(系): 车辆与能源学院 年级专业:08热能与动力工程2 班 学生姓名: 任晓 指导教师: 于敏之 完成日期: 2012.4.7

35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尤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更为广泛。以炼油厂为例,换热器占设备总金属消耗量的 20%左右。它既是工艺流程中的重要装备,同时又是企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换热器技术水平是炼油厂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石化行业技术的发展,国外换热器技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首先在换热器两个传热界面之一的管程采用了螺纹管、异形管、内插物等强化传热新技术,使管程传热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从间壁传热原理上讲,控制一台换热器传热效率的是传热能力相对较差一侧的传热能力,而这一侧往往是壳程。于是美国人首先发明了折流杆列管式换热器。首先它的轴向流动方式,减少了壳程流体的滞流、回流和死区,提高了佩克莱常数 Pe 值,减少了压降和污垢沉积;而且杆后的卡门涡街脱落效应在传热管子表面产生紊流,提高了壳侧膜传热系数。折流杆的夹持作用又抑制了破坏性振动,使换热器大型化成为可能。但是折流杆传热器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己的局限性,特别在低 Re 数、高粘度介质中很难形成有效卡门涡街,达不到高传热效率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壳程传热能力,于是产生了螺旋折流板式列管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中的介质既不是横向流,也不是纵向流,而是一种螺旋状斜向流,该种流动方式能适用包括高粘原油、渣油在内的所有介质,这种结构显著地提高了换热效率,大幅度降低了压力降,控制了振动造成的破坏,减少了污垢沉积的可能性,为换热器的大型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现行服役的换热器大多采用 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早期的设计结构,换热效率较低、阻力降大、易结垢,停工检修频繁。几十年来,虽然作了一些改进,但基本保持原设计思想,尤其是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式几乎没有太大的改进,仍沿袭传统的垂直弓形板横向流,使得换热器总传热系数 K 值一直停滞在较低状态。

由于制造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热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有关换热器的节能设计和应用越来越引起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与材料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