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d1c320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复习目标

1、知道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具体史实以及选官制度演进的史实,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2、重点:不同朝代官制的设置和作用;难点是演变围绕的核心、所要解决的矛盾以及演变的趋势。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汉初 和 并存,后来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平定叛乱,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地方上设立 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2、唐朝: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 ,名为藩镇,实际上政治上有较大 ,经济上控制着 ,军事上拥有 ,已发展成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宋朝: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 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壮充实 ;行政上中央派 担任地方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中央派 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掌控; 4、元朝:地方实行 制。 (1)内容:

①构成:除 、 、 等由中央直接管理,隶属于 省,其他地方设 ,简称

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 任命,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管理。 ②行省职权:行省拥有 、 大权,但行使时受 节制。 (2)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巩固了 ; ②是中国古代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启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也叫內朝),掌握决策权,外朝由原来的“三公九卿”组成,负责执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 、 、 的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1)构成:①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 和 。三省长官

都是宰相; ②六部:指在 省下设吏、 、 、兵、刑、 六部。

(2)特点:分散削弱相权,皇权独尊;

(3)作用:①三省相互 ,一方面分散削弱了 ,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

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代:二府三司制。

宋初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 作为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两者合称为“二府”,另设“三司使”(包括盐铁、户部和度支)分割宰相的 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使得相权遭到进一步削弱,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5、元朝:设中书省作为 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威胁皇权,甚至可以左右 。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实行 ,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为汉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依靠 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不利于人才的选

拔,使政权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隋唐时期:科举制。

(1)形成过程:隋文帝废除 ,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

立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①它把 、 和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 ,扩大 、

提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 ,大大加强了 。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两个矛盾?这两种矛盾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元朝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2)在中央机构的权力分配中,唐朝尚书省和元朝中书省同属于________机关。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项:A.决策 B.审核 C.行政 D.监察)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变化。这三大制度的不同点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四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材料四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构建知识网络

★跟踪练习

【真题回放】

1.(2014北京卷14题)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2.(2014年上海高考10题)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3.(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4题)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5.(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7.(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