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考研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daddb06eff9aef8941e069f

3、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职能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七十二、社会的观念结构:

1、定义:社会的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 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2、社会观念的作用: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作用,但它们的基础和来源都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所以当它们从不同 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念结构。 七十三、意识形态:

1、定义: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2、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以及过程。

⑵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②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③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精神上必然占统治地位。

⑶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一定同步,或超前或滞后;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

③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为: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在功能。

3、意识形态的三个种类: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复辟旧社会制度制造舆论的旧意识形态、为新社会的诞生呼喊的新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由于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战胜腐朽的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七十四、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1、文化的定义: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 2、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在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文化的一般特征: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4、文化的功能有4个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5、文化的现实意义: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全面发展。

①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②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七十六、生产力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

1、定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普遍规律。 2、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变化发展方向;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①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变革状况的根本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

②日益发展的生产力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的立论依据。

③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更深厚的物质基础。 七十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定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2、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

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的地方;

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 ④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4、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的规律:

⑴定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⑵内容: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⑶现实、理论意义:①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主义下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②自觉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党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七十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原因:

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③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与发展方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解决。

七十九、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定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的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