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部分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校管理部分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dcfbaceda38376baf1faeb7

11、为什么“学校公共关系”的问题在近年对学校管理问题的讨论中显得如此突出呢? 一是办学体制改革(政府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民间的民办教育发展等),推动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行为突破了“围墙”的局限,在实践中,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二是学校与相关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公共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教育”的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12、为什么说服务性是体现总务工作价值的根本属性?

(1)、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2)、学校总务工作以一种特殊的间接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及其所创造的

价值。

(3)、“特殊”表现在以“提供服务,提供保障”的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 (4)、“间接”表现在通过学校、师生的发展来体现所创造的价值。 13、简述学校创建特色的几种基本模式。 (1)、目标优化模式; (2)、榜样示范模式; (3)、内容优化模式; (4)、方法优化模式; (5)、管理优化模式。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答:(1)基础教育任务:是对道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普通的基础的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基础,为人的络生发展打基础,为人的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基础。

(2)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其实质都是素质教育。要确立中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准确地理解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握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方向

2、应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答:(1)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恰当地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 (2)运用激励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行岗位责任制,发挥教师的潜力。 (注:以上三方面,每方面都要举例论述。)

13

3、试论几种不同的效益观对学校管理实践和效益评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1)、功利主义效益观

功利主义效益观,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把教育单纯看作是服务社会的工具,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以这样的效益观评价学校的管理效益,必然导致学校管理实践走向无视人的个性存在,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 (2)、极端功利主义效益观

这种价值取向片面理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将办学目标片面地建立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基础上,导致办学实践仅仅着眼于“升学率”,导致教育、教学行为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建立在这种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管理效益观,便将学校管理导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其实质,是以所谓的“满足社会需求”取代了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表面的社会价值取向掩盖着危害社会利益的本质。 (3)、人本主义效益观

这种效益观将教育的价值取向建立在促进儿童个性才能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学校管理目标,它在还原教育的本质,还原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方面,确实比“功利主义效益观”有明显的进步,但却忽视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4)、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

学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校教育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有机整合起来。学校管理的效益,就体现在促进这种整合过程之中。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体现了教育的本源意义,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4、试论评价理论的发展对评价实践产生的影响。

(30分)答案要点 (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创始人泰勒提出了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的“终结性评价”理论,把评价看作促进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2)、“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发展,推动了评价从“以目标为中心”向“以决策为中心”的发展,使教育评价在“鉴别优劣”的功能之外,增加了“优化发展策略”的功能。

(3)、从“以决策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了评价的人文价值取向,更注重对被评价者的尊重,更注重发挥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注重评价过程的激励性,使教育评价不但具有“鉴别管理效益优劣”、“促进管理系统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发展的功能。 5、试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的深刻变化。

答案要点

(1)、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2)、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

的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局限,将对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从强调接受结论转移到强调探索过程,从单一强调认知活动调整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统一发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