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传统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371510b52acfc788ebc904

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概念

狭义: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原始文化》)

广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贵中尚和

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任何一个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要有它特有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 (三)汲取养分,有助于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义利统一观念

(2) 先义后利,不要见利忘义 (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 自尊自强的观念

(5) 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道德人格、诚实守信的观念; (四)继承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

(2)典籍研究和社会考察相结合(口传、文物、遗址) (3)有批评地继承传统文化

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中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先民生存和繁衍最适宜的地区,形成大片农业区

(3)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上的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地区的中心文化

(5) 中国传统文化因地理环境获“隔绝机制”

6.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自然

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7.农耕经济的特点:

农耕自然经济是多元化的经济:①除了农业,还有手工业、商业等②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生产的手工产品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③以食租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纷纷从事工商业,成为工商地主④农耕经济是保守的“内敛型”经济

8.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2) 农耕经济的多元化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3)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9.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答:发祥地:黄河中(下)游

重心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秦汉大一统的局面,更为其南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五代、北宋时完成南移。 原因:

1)因为战乱,大批贵族、地主携家口、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奔南方 2)铁农具发明,江南土地得以开发

10.中国文化依赖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含义:以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宗族子弟尊卑次序,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不同地位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确立时间——周朝周公(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封邦建国制③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①家天下的延续②封国制度不断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11.家国同构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的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12.君主专制的特点:

①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②经济基础稳固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④对人身控制严密(1840年前)

13.行中书省:元朝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事务。以后成为最

高一级行政区划,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14-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化的起源

(1) 原始宗教:

A.自然崇拜,把自然物生命化、人格化、神秘化、神圣化

日、 月 天体:

风神、雨神、雷神

B.生殖—祖先崇拜

生殖崇拜:女阴男阳、性交、生育(《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 祖先崇拜:亡祖崇拜(死去的父祖);祖神崇拜(民族或部落的保护神,如女娲、伏羲等)

C.图腾崇拜:龙图腾(中华民族融合的象征),体现在原始艺术(陶绘、雕刻、岩画)

(2) 原始的社会组织与上古文化分布

Ⅰ.原始的社会组织:上古神话传说人物 ①.盘古(开天劈地神) ②.女娲(最早造物神),造人、理水、补天、婚姻、乞雨《楚辞》 c . 疱牺氏(伏羲、庖牺、牺皇、羲皇),人类的始祖,雷神的儿子 苗族、瑶族传说中与女娲是兄妹 在汉代墓室、砖画、岩画中有记载 功绩:用火、结网、发明“瑟”、《驾辨曲》、发明了文字、八卦(《易》)、坤 ③. 有巢氏 燧人氏 黄帝(姬姓) 炎帝(姜姓) Ⅱ.上古文化的分布

1.华夏集团(最主要) 2.东夷集团 3.苗蛮集团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为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此集团也包括共工氏)

(二)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1) 殷商的神本文化(物色为尊神重鬼) 天神 天帝崇拜

商人(王 民)祭祀对象 地祗 三界 自然崇拜

人鬼 祖先崇拜

天帝为天神中最大的权威(权威有善恶两面) 官 吏 :云、日、风(帝使) 地 神 :社、川 (人)鬼 :王,“先王” 民,亡祖之父

盘庚:商代十七王,迁都 奄(曲阜) 殷(河南安阳) (《尚书·盘庚》)

有人本思想的萌芽

(2) 周人的维新(相信人的努力,强调人的主观性,唯心) 宗法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度; 制礼作乐

西周宗法制稳定

(3)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文化背景:礼崩乐坏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九流十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去“小说家”为之“九流” 诸子百家目的是“救时弊”

15.五家

(1) 儒家:孔子开创,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与代表 特点以“仁”学说为核心 (2) 道家:老子(李耳、老聃),楚国古县人。任东周柱下史(管理图书、档案

小官)

《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 核心是“道”,“道”有规律

相对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倒退的,向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庄周),宋国(河南商丘),漆园小吏,继承老子,认为有“道”,万物由“道”衍化而来,并认为“道”是可以修炼得道的(真人),而老子认为“道”不可得提出“齐物”(否定事物区别于差异)、“逍遥”(逍遥于尘垢之外),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3) 法家:始祖李悝(魏) 《法经》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 (4) 墨家:墨翟

手工业者,小生产者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克己朴素,纪律严格,与“趋利避害”违悖 (5) 阴阳、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互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胜(克)(相互排斥)水胜火,火胜金、金生木,木胜土,土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