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知识与能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990b8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7

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D)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3、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字。这种现象属于(C) A.一般迁移B.水平迁移C.具体迁移 D.垂直迁移

第三章小学生的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

第一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品德的实质:社会特性,相对稳定性,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2、小学德育包括:(补充P108、记、选择)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3、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和执行意义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判断, 基础和关键(核心);

道德情感:内心体验(评价他人or自己,采取行为), 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意志:调节行为并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德育的最终目的,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P108记、简答、选择 4、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P109 掌握)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情感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 (3)道德言行从比较一致到逐渐分化 (4)自觉纪律的形成(补充P109) 5、道德发展理论:补充P110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研究运用了对偶故事法。总结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他认为10岁是分水岭) A.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无视道德规则的存在,道德规则对于学生没有约束力。 B.权威阶段(5、6-8岁) 又称为他律阶段,对权威表现出绝对的顺从和尊敬,认为规则是绝对遵守不可改变的,只要服从权威就对了。判断对错仅从行为后果出发,不考虑主观动机 C.可逆性阶段(8-10岁)

也称自律阶段或合作道德阶段,是自律阶段的开始,不再把规则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开始依据自己内心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同伴相互约定的,是可以修改的。

D.公正阶段(10-12岁)

对行为的判断不仅仅从结果出发,也开始注意动机,不迷信权威,开始注重平等性。会考虑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心出发去判断。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的儿童):

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结果判断行为的好坏,只要是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从自身利益出发评价行为的好坏,不再局限于规则,认为只要是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都是好的。

(2)习俗水平(9-20岁) 关注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是有利他动机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则是坏的。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规范,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以维护社会准则为标准。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反思规则的合理性。 判断行为的标准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为法律是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使之符合社会大众的权益的。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以良心、公正、尊严、人权为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巩固练习

1、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B) A. 道德情感 B. 道德意志C. 道德行为 D. 道德认识

2、儿童做事时能遵守规则,但同时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D)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3、小青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C)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第二节 小学生德育

一、小学德育的内容P110-112了解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道德教育 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9.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二、小学德育的过程:补充P112 1.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由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12 记主观题)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3)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 三、小学德育的原则:掌握含义和要求(P112-P114 选择、材料分析) 1.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补) 导向性原则的要求为: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修改P112

8.疏导原则(补充P114)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口诀:陶行知疏导一连的学生,集体守纪律,才有尊严。 ①陶行知:知行统一;

②疏:疏导性原则,循序善诱、以理服人; ③导:社会主义导向性;

④一连: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⑤集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⑥纪律: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⑦才:因材施教;

⑧尊严: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四、小学德育的方法(P114-116 掌握选择) 1、说服教育法:P114

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谈话、讨论等)和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2、榜样示范法:P115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

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3、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P115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情理交融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4、指导实践法 (实际锻炼法):P115

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5、品德评价法:P116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对学生已有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6.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P116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巩固练习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B)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

2、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C)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3、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B)中。

A .班级教育活动B.思想品德课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D.班会和校会

第三节 小学生美育

一、美育的概念P11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 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二、美育的历史P116-P117、选择 1.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1)西方:

①发源地:古希腊、罗马;

②最早提出系统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③“快乐教育”的思想发源于古罗马贺拉斯《诗艺》。 (2)中国:

①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主张用“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是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

②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做是“美人”“美政”“美俗”; ③老子和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2.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P117

(1)西方:18世纪末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的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