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上塘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b93fdad0d233d4b14e6985

丰城市上塘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说明书 37年来,上塘镇为丰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丰矿也对上塘镇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上塘镇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级地方政府归属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无论从行政体制还是从国企改革要求来看,都是不利的。前隶属于丰城矿务局,由于体制的原因,原上塘镇政府不具备完全的政府职能,财务税收体制不顺,享受不到其它乡镇同等的财政税收补贴与返还政策,因而没有足够的资金财力投入城镇的建设。为适应新形势,经省政府同意,丰城矿务局与丰城市经协商后决定理顺上塘镇管理体制,将上塘镇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8年11月28日上塘镇人民政府挂牌成立,上塘镇由企业管理向政府管理转型过程中面临机构、职能转换等许多问题。

3、经济成份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采矿工业所占比重过高,经济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上、下游产业尚未完全充分发展,外资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发展缺乏“新鲜血液”,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受制于城镇建设的投入不足。

4、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镇区内的煤矿开采,以及水泥、焦化等下游企业,均会造成粉尘、水体、空气等的污染,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实行达标排放,但由于总量巨大,且未有效规划,因而对环境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导致地力下降。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及行政区划

2009年上塘镇总人口92413,其中城镇人口为77994(其中镇区:57000人,其他社区20994人),农村人口14419人。

全镇辖5个社区,1个居委会,5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 2 、经济总量

随着丰城矿务局经济的快速崛起,上塘镇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676家,从业人员有4967人,总产值达到3921万元,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在6500吨,至2009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5.3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00万元。全镇共完成财政收入3909.7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78元。

3、 产业结构

现状上塘镇经济发展第二产业最为突出,第一产业保持相对稳定,而第三产业则相对滞后。三次产业产值比为2:66:33。

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上塘镇的经济发展与丰城矿务局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丰城矿务局发展战略规划》,到2010年,丰城矿务局年产原煤将达到400万吨,瓦斯年抽放量6400万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4065万千瓦小时,工业总产值达到20~25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到2020年,年产原煤稳定在4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

随着丰矿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上塘镇已纳入丰城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中,丰矿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及丰城市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的引进使上塘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上塘自身城镇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升级发展时期,为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区域城市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应充分利用域内资源和现状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以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以商贸、房地产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高速度、高效益地全面发展国民经济。

1、走“工业强镇”道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围绕丰矿煤灰及其伴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煤层气、瓦斯等资源为主要原料和能源的循环经济产业。一是以集丰焦化产业嫁接为主

攻点,拉长加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突出抓好集丰焦化投资2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明华玻璃球厂投资1亿元的玻纤网格布项目建设以及赣丰水泥厂、民生泡花碱厂的增资扩产,着重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最大限度地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对煤气资源进行进一步精深加工,提炼煤焦油、粗苯、二甲醚等精细化工产品,从根本上扭转“焦多化少、只焦不化”的被动局面。二是以煤层气利用产业为强攻点,做强做大“煤—气—电”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抓好上海斯米克集团投资的建筑陶瓷项目和正在建设的瓦斯发电厂技改工程,使其尽快组织实施和竣工投产;切实抓好丰矿、丰城城区居民生活用瓦斯的新增扩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瓦斯利用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探索煤炭地下气化新技术;积极开发与煤层气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煤层气资源的附加值。三是以煤矸石利用产业为突破点,延伸扩展“煤—电—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煤炭的洗选力度及现有洗煤厂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大丰矿电厂的技术改造力度;尽快引进矸石制砖项目,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吃”掉丰矿现有的13座约1300万立方米的陈年矸石山。四是以矿井水利用、土地复垦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清洁、美观、大气的新丰矿。积极新上矿井水环保净化处理设备,使矿井水得以循环利用;在充分利用煤矸石的基础上,

3

丰城市上塘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说明书 加大土地复耕、绿化、美化力度,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加快推进矿区沉陷区治理,使丰矿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依托上塘特有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陶瓷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大力发展特种陶瓷、国防用瓷和工业陶瓷等一批实用型高科技陶瓷产业;重点扶持传统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提升丰城市精品陶瓷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陶瓷企业入住上塘。培育一批出口型陶瓷企业。鼓励和引进出口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投资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居住环境质量、实现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产业发展应逐步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生产项目环保排放标准,严格企业准入,将上塘建设成为生态型科技精品陶瓷开发区。严格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控制生产项目、生活设施。 整治、利用现有河流、山体营造城市生态景观。产业规划要与上塘的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积极争取省政府和国家财政的支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为入园企业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引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孵化陶瓷大型集团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应集约发展,大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禁忌产业发展遍地开花,浪费土地。产业发展应形成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中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发展策略应当同产业升级相配合。产业空间分布从南向北逐渐次升级,并保留拓展空间。

随着上塘煤炭资源枯竭,丰矿企业要转型发展,本规划借鉴外地经验:

案例分析:山西晋城市煤炭产业转型 昔日的山西晋城市,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实现数次跨越,县域经济发展、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经验叫响全国;转型发展中的晋城市,立足“四转”,变煤炭单一产业结构为煤炭、煤化工、精密铸造、旅游业等多元经济结构,构建符合当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续替代产业,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转大 煤炭是晋城的优势,稳住了煤炭产业就稳住了全市经济的主体。晋城市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煤矿由1400多座压缩到385座,又压缩到129座,矿井生产规模由几万吨、十几万吨达到90万吨/年,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和综合采煤机械化。随着一批500万吨和千万吨现代化煤矿的建成,以晋煤、兰花等几大煤炭集团为主体,晋城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重转轻

目前,晋城市尿素生产能力已达到358万吨,甲醇达到81万吨,二甲醚达10万吨,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依托煤层气储量占全国近1/4的优势,晋城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寺河煤层气电厂和全国最大的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十一五”末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基地。与此同时,随着阳城电厂三期、华能阳电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的加快,2015年,晋城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基地。 粗转精 “钢铁冶炼、球墨铸管、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整机配套、精密铸件”五大系列产品已成为晋城新的支柱产业。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的新型材料产业、特色食品产业及丝麻纺织产业也迅速崛起。“富士康”、“环球利特”、“富基”、“南非汉斯”等13家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晋城,已成为晋城新型产业的排头兵。晋城正在成为世界精密模具培训、制造中心和全球重要的精密机电产品生产基地。 黑转绿 依托煤炭产业的积累来反哺旅游业的发展,晋城市一批有实力的煤炭生产、流通企业积极投入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成为“由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绝美演绎。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市煤运公司等企业先后拿出25.9亿元投资景区建设和星级饭店建设。去年,晋城市仅接待国内游客就达776.9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13亿元,“煤炭大市”正向“旅游大市”迈进。 随着多元化产业格局的形成,晋城市一煤独大的格局开始打破,以煤炭、化工、电力、冶炼“四大基地”和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铸、建材、煤层气、高新技术、旅游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随着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摒弃,晋城市正在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27.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17.2%,在全省排名由2007年的第五名跃居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8.7%,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8%。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形势的情况下,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6.8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全省第二。 借鉴山西晋城市煤炭产业转型的经验,规划建议上塘镇产业应转型发展

(1)、小转大----就是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大力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坚持“关

4

丰城市上塘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说明书 小、改中,建大”,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 (2)、重转轻----就是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和煤层气产业。加快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煤建材、煤气化等产业延伸步伐 (3)、粗转精----就是以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培育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精品陶瓷配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机械电子、新型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整机配套、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的新型材料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4)、黑转绿----就是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煤炭产业的积累来反哺旅游业的发展,一批有实力的煤炭生产、流通企业积极投入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梅仙岭石龙、岭背牌楼、张启明牌楼、圆通庵等)实现“由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演绎。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随着上塘镇政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内外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使上塘镇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分析上塘镇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对规划期内上塘镇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

上塘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指标 2009年 年均增年均增长率(%) 2015年 长率(%) 2020年 年均增长率(%) 2030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5.39 25 95.8 15 193 12 59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7274 23 92954 14 176800 11 492561 工业总产值(亿元) 16.57 25 62.78 15 127.5 10 337 农业总产值(亿元) 0.49 16 1.19 10 1.92 8 4.15 第三产业总产值(亿元) 8.33 25 31.78 15 63.91 15 258 三次产业比例 2:65:33 —— 1:65:33 —— 1:58:41 —— 1:51:48 财政收入(万元) 3910 20 11675 15 23483 12 72935 人均财政收入(元/人) 423 18 1142 14 2162 11 602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878 10 8640 8 12700 8 27400 总人口(人) 92413 1.7 102200 1.2 108600 1.1 121000 镇区人口(人) 57000 4.0 72000 3.6 86000 2.9 115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 8 8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5 —— 98 99 100

指标 2009年 年均增长率(%)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2020年 年均增长率(%) 2030年 高中入学率(%) 86 —— 95 98 100 城镇绿化覆盖率(%) 15 —— 42 43 4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0.97 —— 2.95 7 9.53 耕地保有量(亩) 15124 —— 15124 15124 15124

第四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 4、《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5、《江西省重点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6、《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7、《丰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 、《丰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9、《丰城矿务局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

10 、《江西省丰城陶瓷产业基地总体规划(2007~2020)》 11、《上塘镇“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12、《江西省丰城矿务局上塘镇总体规划(2006~2020)》 二、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从宏观背景入手,研究上塘镇的区域功能定位,把握城镇发展的优势条件,合理确定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壮大上塘镇综合实力。

5

丰城市上塘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说明书 3、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布局,创造富有个性的山、水、城、绿相融合的城镇空间。

4、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舒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科学规划镇域镇村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重点村,合理安排村庄布点,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

6、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确定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总量。 三、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目标,注重近、中、远期结合,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的各项用地,并考虑一定的发展弹性,使规划具备前瞻性和适应性。

2、产业集聚原则。集中安排城镇的商贸、工业用地,发挥规模效益,节约用地,减少基础设施投入。

3、以人为本原则。合理组织城镇社区,配套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和谐社会。

四、规划目标

现代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六、规划重点

合理的确定城镇规模,明确发展方向, 重新确定城镇性质, 优化道路网,空间布局及功能配套,均衡布置各类用地,最大限度地保持水体空间,设计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改善生态环境。

七、规划区范围

上塘镇的规划区范围为:考虑到上塘镇区位和丰矿的特殊性,以及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上塘镇辖区52平方公里为规划区范围。

第五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一、镇村体系现状

上塘镇域镇村体系由镇区、行政村二级结构组成。2009年末全镇拥有5个社区(机关、上塘、建新、坪湖、八一),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上塘、建新、坪湖、金家、田西),60个自然村。上塘全镇总户数为22539户,总人口为92413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为5.7万人。

镇域村(居)委会情况一览表(2009年)

村(居)委会 面积 总户数总人口自然村个劳动力总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名称 (平方公里) (户) (人) 数(个) 数(人) (亩) 积(亩/人) 机关社区 8282 / / / 上塘社区 21498 / / / 建新社区 20648 / / / 坪湖社区 13910 / / / 八一社区 6656 / / / 上塘(居) 10389 上塘(村) 13.347 852 2790 17 1629 2244 0.77 建新(村) 6.238 408 1568 10 945 1625 0.70 坪湖(村) 14.346 1045 4041 14 2448 6420 0.45 金家(村) 8.483 555 2350 7 1400 2543 0.98 田西(村) 9.730 831 3670 12 2175 3755 1.42 合计 52.144 55448 92413 60 8597 16587 0.54 注:含寄住人口

2009年上塘镇总人口92413,其中城镇人口为77994(其中镇区:57000人,其他社区20994人),在省内小城镇中十分罕见,但符合工矿地区人口的集聚与地区经济规模呈现相关规律; 1、现状特点

⑴、村镇主要沿张上铁路分布。铁路两侧为镇域内重要的村镇发展轴,沿线有金家、上塘、建新、坪湖等村委会。

⑵、上塘地处平原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有0.54亩,人口密度却高达1772人/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