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2002--2008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2002--2008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f021d44a8956bec0875e307

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2002--2008年)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便捷、高效地从产地进入北京消费领域,引导北京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根据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总体要求和《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特制定2002—2008年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一、现状

(一)市场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市场是目前农产品(除粮油外)流通的主要载体,并初步形成了流通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至2000年底全市经营农产品的市场共有410家,其中以批发经营为主的有52家,零售为主的358家。年交易量约为762万吨。北京是农产品销区,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中有些品种占商品流通量比重仍比较小。蔬菜水果等还有相当部分产自外地,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本市,并经各类早市、集贸市场、社区菜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根据调查,蔬菜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90%,通过各类早市、

集贸市场、社区菜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比重也达到90%。

图1 目前北京市农产品流通框架体系

(二)三、四环路附近成为批发市场集中区域

目前全市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8家,其中60%集中分布在三环路和四环路附近地区。

市区三环路内随着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也出现了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地区,如四道口—大钟寺地区、左安门地区等,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9家,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

(三) 零售集贸市场水平有所提高

随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加大,除保留部分早市外,占路市场已基本取缔,新建及利用闲置空地、厂房改造的社区菜市场初步替代了过去占路地摊市场,为方便居民买菜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新兴农产品流通方式初步发展

以农产品经销公司、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及生鲜超市为代表的新兴农产品流通方式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取得初步发展,为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奠定了一定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流通规模小,渠道杂乱。目前仍以传统流通模式为主,通过新兴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的农产品比重太低;二是市场机能未能理顺,批发和零售功能在空间上混为一体,导致人流、物流混杂和环境污染;三是市场用地与城市功能发生矛盾,很多市场属于临时占地、设施简陋;四是管理环节薄弱,缺乏对农产品卫生、防疫和安全等的有效监控。

二、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总体目标

构建与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使北京成为辐射华北乃至全国、连接世界的农产品流通枢纽。

(二)发展指标

到2005年,培育8-10个大型农产品经销公司,建成20-30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并带动郊区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划市区形成9个左右规范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加强现有社区菜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连锁经营的社区生鲜超市。

到2005年,郊区力争10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安全食品标准,力争2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规划市区农产品的农产品经销公司经由率达到20-30%,批发市场经由率70-80%;在农产品的零售业中,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的销售比重达到70-80%,早市、集贸市场的销售比重降为20-30%。到2008年,农产品经销公司经由率达到30-40%,批发市场经由率60-70%;连锁超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