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医诊断学考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f5a1d47a8956bec0975e3ac

38.红丝疔好发于

A.前臂外侧 B.上肢 C.小腿外侧 D.小腿内侧 E.颈部两旁 39.颜面疔成脓的时间一般为

A.2~3天 B.3~5天 C.5~7天 D.7~10天 E.10~14天 40.颜面疔初期内治法的法则为

A.清暑解毒 B.清热化湿 C.祛风清热 D.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

41.颜面疔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 B.五味消毒饮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 E.普济消毒饮 42.下列不属蛇头疔的症状为

A.痛甚 B.肿而有头 C.成脓10天左右 D.易损伤筋骨 E.掀红灼热

43.手足疔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 B.五味消毒饮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 E.普济消毒饮 44.红丝疔局部治疗首选的是

A.鲜草药外敷 B.金黄膏外敷 C.玉露膏外敷 D.砭镰法 E.阳和解凝膏外敷 45.疫疔的疡形特点为

A.疡形如脐凹 B.疡大如梅李 C.溃口如蜂窝状 D.容易腐烂 E.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 46.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属于痈的特点

A.发病迅速 B.局部光软无头 C.红肿热痛 D.易肿易脓 E.易致陷证 47.痈的成脓期一般为

A.5天左右 B.7天左右 C.10天左右 D.2周左右 E.1月左右 48.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臀部 B.面部 C.四肢 D.项背部 E.任何部位 49.有头疽的好发对象一般为

A.幼儿 B.儿童 C.青年 D.中年老 E.少年 50.有头疽的引流切口常为

A.“十”字形 B.“一”字形 C.梭形 D.对口引流 E.以上都可以

51.有头疽实证溃脓期一般在发病的 A.第1周 B.第2~3周 C.第3周 D.第4周 E.第3~4周

52.有头疽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 B.五味消毒饮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 E.普济消毒饮

53.有头疽溃脓期气虚毒滞证时内服方为

A.托里消毒散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八珍汤 E.仙方活命饮

54.附骨疽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 B.妇女 C.男性 D.青年 E.老年 55.附骨疽初期属于

A.阳证 B.阴证 C.半阴半阳证 D.虚证 E.寒证

56.下列不属于附骨疽初期的症状是 A.局部色白漫肿 B.疼痛彻骨 C.寒战 D.高热 E.X线上有骨膜阴影 57.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

A.2周左右 B.3周左右 C.1个月左右 D.2个月左右 E.半年左右

58.关于附骨疽的论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多见于儿童 B.初起即可见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C.多发于四肢长骨 D.初起色白漫肿为阴证 E.溃后脓淋漓,不易收口

59.下列除哪项外均与附骨疽无关

A.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缓慢 B.好于膝部的称鹤膝痰 C.好于腰椎的称肾俞虚痰 D.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 E.好发于肌肉丰厚的深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60.流注属于

A.阳证 B.阴证 C.半阴半阳证 D.虚证 E.寒证 61.下列不属于流注的选项为

A.暑湿流注 B.余毒流注 C.瘀血流注 D.髂窝流注 E.痰湿流注 62.流注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 B.手足部 C.上肢

D.下肢 E.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 63.流注的成脓时间一般为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 64.疽毒内陷的主要病机为

A.热毒炽盛 B.热入营血 C.痰火内扰 D.正虚邪陷 E.邪入心包 65.三陷证是指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 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66.走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正虚 B.伤津 C.腑实 D.邪盛 E.表实 67.流痰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及青少年 B.妇女 C.男性 D.青壮年 E.老年 68.流痰初期的主要症状为 A.潮热盗汗 B.颧红 C.疼痛

D.关节活动障碍 E.皮色不变、不肿,仅觉患处隐隐酸痛 69.下列不属于流痰成脓期的症状为

A.关节肿胀 B.活动障碍 C.局部色红灼热

D.身热早轻暮重 E.盗汗、消瘦 70.流痰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阳和汤 B.二陈汤 C.香贝养荣汤 D.人参养荣汤 E.竹叶黄芪疡 71.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间 D.骨与关节 E.躯干 72.瘰疬初期临床表现哪项不正确

A.颈项、耳之前后结块如豆粒,数目不等 B.皮色不变 C.按之坚实,推之能动 D.全身高热不退 E.不痛不热

73.瘰疬痰核酿脓证治法为

A.理气化痰软坚 B.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C.养阴清热、托毒透脓 D.温经络、化痰浊 E.滋肝肾、化痰浊 74.瘰疬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 B.颈项两侧 C.手足部 D.上肢 E.下肢 75.瘰疬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和青年 B.男性 C.女性 D.中年 E.老年 76.瘰疬的主要病因是

A.外感六淫 B.内伤情志 C.外来伤害 D.饮食不节 E.房室损伤

77.下列不属于瘰疬初期症状的是

A.肿块如豆粒 B.皮色不变 C.不热不痛 D.边界不清 E.一枚或数枚串生 78.烂疔的疼痛特点为

A.阵发性 B.持续性 C.烧灼性 D.胀裂性 E.鸡啄样 79.下列不属疫疔特点的是

A.多见于畜牧业人员 B.有传染性 C.好发于暴露处 D.疮形凹陷 E.潜伏期较长 二、名词解释 1.外疡---- 2.顺证---- 3.逆证----

4.五善七恶---- 5.消法---- 6.托法---- 7.补法---- 8.疖---- 9.疖病---- 10.疔----

11.红丝疗---- 12.痈----

13.有头疽---- 14.走黄---- 15.内陷----

16.附骨疽---- 17.流注---- 18.流痰---- 19.瘰疬---- 20.烂疔---- 21.疫疔---- 三、填空题

1.六淫邪毒引起外疡的发病因素中,以[ ]、[ ]为多见。 2.外疡总的发病机制为[ ]、[ ]、[ ]。

3.外疡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是,发于上部的,多因[ ]、[ ],发于中部的,多因[ ]、[ ],发于下部的,多因[ ]、[ ]。

4.外疡的发病过程中,若人体气血旺盛,则外疡[ ]成脓,[ ]破溃,[ ]生肌收口,预后[ ];若气血不足者,则[ ]成脓,[ ]破溃,[ ]生肌收口,预后[ ]。 5.按外疡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 ]、[ ]、[ ]三个阶段,按照这三个不同阶段,立出[ ]、[ ]、[ ]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6.托法分为[ ]托法、[ ]托法,常用的代表方剂分别为[ ]和[ ]。

7.膏药在古代称为[ ],现称为[ ];油膏现称为[ ];箍围药古称为[ ];掺药古称为[ ],现称为[ ]。

8.油膏中,阳证常用[ ]、[ ],阴证常用[ ],半阴半阳证常用[ ],生肌收口常用[ ]、[ ]。

9.提脓祛腐的主药为[ ],临床常用配方有[ ]、[ ]等。 10.砭镰法俗称[ ],其适应证为[ ]、[ ]。

11.辨脓的形质宜[ ]不宜[ ],色泽宜[ ]不宜[ ]。

12.颜面疔初期的局部特点为其形[ ],根[ ],如[ ]之状。

13.蛇眼疗、蛇头疔、蛇肚疔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 ]、[ ]。

14.红丝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多发于[ ]内侧,因有[ ]向上蔓延,故命名之。

15.若治疗、护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易引起[ ],发于手足部的疔易[ ]。 16.手指部疔手术切口宜在[ ],红丝疔的局部治疗宜用[ ]法。

17.特殊部位的痈生于颈部的称[ ],生于腋下的称[ ],生于胯腹部的称[ ]。 18.有头疽的虚证有[ ]、[ ]之分,分别好发于老年[ ]之人和老年[ ]之人。 19.内陷证可辨证地分为[ ]、[ ]、[ ]三型。

20.流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依据发病情况不同可分为[ ]、[ ]、[ ]、[ ]四种名称。

21.附骨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和[ ]。

22.流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其属性为[ ]证,好发的对象为[ ]和[ ]。 23.瘰疬俗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其致病菌为[ ]。

24.瘰疬好发于[ ]两侧,[ ]之前后及腋部,发病对象多见于[ ]、[ ]。 四、简答题

1.外疡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简述外疡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解释之。 3.试述气血与外疡的关系。

4.脓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出脓的意义是什么?何谓应指? 5.消法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