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的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析人的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f787db98bd63186bdebbc3f

浅析人的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安全管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集点,是一门应用性边缘科学,随着企业经营迅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安全工作作为企业的自身行为,其管理的好坏已远远不是仅仅涉及到本企业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或是国家财产的升值、保值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家的形象、社会的稳定。例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异氨酸甲酯泄病的灾难性事故造成2500人中毒死亡,20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这起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给印度的社会带来动荡和不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起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至今尚未消除。因此,对安全管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不但是安全管理人员对国家财产和员工生命、健康保护的神圣职责,而且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批示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根源

近几年来,全国重大恶性事故来势凶猛,这些事故在社会上造成极大影响,给国家带来了巨来的财产损失,给无数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例如:2000年12月25日的圣诞夜,河南洛阳市市民欢度圣诞节,到老城区的东都商厦参加舞会,正当舞友们兴高采烈之际,一场特大火灾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309条生命被大火吞噬,在事故相继发生后,国家院、各级人民政府虽三申五令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形势也略有好转,但从效果来看是收效甚微,重特大事故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如何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便成了安全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二、 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人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具有排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本能和本领。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当人们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他们会为人的生存而不择手段。我们通过2000年3月11日江西萍乡上栗县东源乡石岭村鞭炮作坊爆炸案现象来看,除了管理方面等因素外,就是贫困。这起事故中共有33人死亡。其中16岁以下的小学生有13人之多,据了解,这些少年儿童一天打工的收入只有2元人民币,试想,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再贫困的家长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这样危险的工作,由此可见,当人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可以为了生存而不顾危险去拼命工作,然而,当人满足安全需要后,随着享受、清闲欲望的升高,又会忽视安全,出现安全意识下降、违章行为增多,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当然,人类行为除受需要层次论影响外,还受外界环境和个体心理的影响。其行为模式为:

B=f(P·E)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这样认为的)

从上述函数公式,不难看出人的行为与环境和个体心理有着密不可分联系,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该函数中的P,因为环境相对个体心理来说是静态的,而个体心理则易变化,人是脆弱的,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它包括对人体和心理的伤害,特别是心理的伤害,不易掌握,又很难预测、控制,人有“七情六欲”,喜过头,会导致“乐极生悲”,哀过分又会导致“意志消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行为,然而,从个人的行为表现来看,也能发现个人心理的变化。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人的异常(不安全)行为,还是能够分析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因为行为的出现,必须受需要和动机的驱动,从个人心理过程的行为过程模式分析来看有这样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行为的起因是需要由于需要的不同,就会导致人为差错,例如:我厂在1986年7月14日就发生一起违反检修制度酿成的重伤事故,当时检修工陈某图方便,想早点完成检修工作后休息聊天,因而检修时忽视挂禁止牌,就从事检修工作,而操作工蔡某看到陈某检修后就去休息室喝茶,片刻蔡某回到操作现场,未见到仍在设备后检修的陈某,也未检查检修后情况,就去启动电源开关,造成检修工陈某左手无名指、中指开放性骨折,这事故从原因分析来看,违章行为就是出于图快省事的需要从而导致人为的行为差错,因而,只要我们控制好人的行为差错,有效的激发人的安全本能和意识,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安全生产就能事半功倍。

三、对不安全行为的个体心理剖析

人的行为既然受需要的支配,需要又是人们个体心理的反映,因此。要消除事故,首先要解决的是造成事故的不安全行为,虽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多变的,但从其外部表现特征来看,可归纳为心理机能失调、非理智行为和无意识非故意行为三类。

1、心理机能失调时的心理状态,职工违章作业行为原因,有的一目了然,很容易作出结论,连操作者本身也会为自己的违章操作行为的发生感到莫名其妙,无法解释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对于这类违章作业的原因,我们必须从人的心理机能失调态度去分析。人体处在心理疲劳、心理机能会暂处于一种失调状态,做出本人意愿之外的违章行为和下意识动作。具体现象主要表现在:(1)心理疲劳。疲劳是人体一种复杂的暂时性心理状态,人体分泌系统产生失调、紊乱、病症的预兆,以示警告人们要注意休息,调节内部机能,不能继续劳累过度,属体力疲劳的应稍作休息,使体力得到恢复,属病态疲劳的应根据医生意见及时处理,属心理疲劳的则要解脱精神上的压力,调节情绪,如果我们无视这些疲劳,任其发展,很可能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例如:90年初,我厂二车间三氯乙铨工段操作工施某某因家庭装璜新房,过度劳累,由于没有注意休息,在来厂做夜班操作过程中,昏昏欲睡,以致化工生产的反应温度严重超标,造成产品报废,所幸的是未因超温而发生爆炸事故的恶果,再如,2001年期间,某集团公司下属的某企业,一名驾驶员在坠河事故中,据该驾驶员事后回忆,因出车前未注意休息,在驾驶员驾驶汽车过程中,人感疲劳,顿起睡意,眼皮无意识一沉,虽自己及时提醒自己不要睡觉,但就在眼皮闭起到睁开一瞬间,自己所驾车辆已冲过桥栏,附入河中,造成肋骨多处骨折,内脏多处补肋骨刺破,上述事故是心理疲劳的典型现象。(2)情绪失控。我们都知道,人有喜、怒、哀、乐等复杂而多变的丰富感情,一般以激情、心境、热情、应激四种形态出现,积极的激情能振奋人心,取得突出的成效。消极的激情能使人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心境是一种脆弱、发生缓慢而有持续作用的情感。“闹情绪”就是心境的典型表现,消极不良心情使人心不在焉,精力分散,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发生事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对操作者来说工作无热情,消极被动易发生事故。理智性的应激状态可以使人临危不乱,往往使事态化险为夷、紊乱性应激情感则对安全生产十分有害,能促使人错上加错,使事态向事故方面发生。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情绪时,列出生活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如下表)

部分生活事件的平均值:

他们认为一年内的生活变化平均值超出150时,很可能得病或卷入事故中,这一调查研究的后果,虽不一定表现或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人的情绪失控能引起疾病,特别会引起事故是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的。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情绪失控引起事故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1988年8月4日我厂一氯岗位周XX在操作过程中,看错硫磷计量槽液面,多加硫磷,已造成反应锅中其他原料碳化,当时周XX心里很急,情绪出现失控,怕被车间发现时要作生产事故处理,慌乱之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再补加其他原料,由于化工生产的投料顺序的颠倒,导致周XX在升温时,大量有毒气体外溢,周XX更是在处理有毒气体外溢过程中,心中出乱,忘带防毒面具导致该职工引发中毒事故,这种类似的事故教训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是很多的,由此说明,情绪的被动、失控。对安全生产构成的威胁是非常之大的。(3)下意识动作。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机械的动作,养成一种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由自主的出现类似动作破坏了人的正常安全行为,诱成了事故的发生,尽管这类事故发生的机率不高,但这类事故的后果却很大。比如,某一从事冲压设备的操作工,电源开关由脚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久而久之造成习惯,当在清理模具时,由于这种习惯,无意识地用脚去踩电源开关,酿成手或手指伤害的事故发生,这种事故在冲压设备较多的企业中是非常多见的。

2、非理智行为所表现主要心理状态。所谓非理智行为,即明知故犯,违章作业行为。这种行为为企业生产过程中是较为多见,从全国生产性事故统计分析来看,此类事故所占的比例约达到七成以上。从其心理状态表现来看主要有:侥幸心理、过分自信心理、省能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等等。

(1)侥幸心理,这种心理在人们中较为普遍,许多人认为:“世上没有那么巧的事,因自己的一次偶尔违章就会造成事故”。然而,他们忘记了由于自己的违章行为,已埋下了事故的隐患,而事故的发生不发生主要年事故链是否形成。(2)过分自信心理,作为职工要具备相信自己能做好安全工作,不发生事故伤害的自信感,但是一旦过分,认为自己有经验,有把握自以为是,了不起,而放纵个人行为,放松警惕。事故也就悄悄的来到你身边。(3)省能心理,职工都有不满足现状,喜欢动脑筋,争取小代价换大报酬,同时有图省事、怕麻烦、走捷径、抄近路的动机,出发点对安全生产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动机造成职工心态扭曲,以致事故发生。(4)逆反心理,有一些特定条件下,有些职工(尤其是青工)由于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对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很会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如电焊工必须持有安全技术操作证才能操作,但有些职工出于好胜、好奇等心理,偏要一试身手,结果害人害已,成了事故的受害者、牺牲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