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f8ab266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b

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4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9 / 13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2分)

10 / 13

答案精析 专题检测卷(七)

1.B [通过题干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可联系1918~1921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前;C项是在1929年以后;D项是在1941年。] 2.B [材料中的“面包却属于你们”“木材却属于你们”“鱼却属于你们”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D [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使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A项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B项表述符合材料,但不是最准确的理解;C项未能很好地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

4.A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B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共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面对现实的实验”指符合苏联实际,逐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指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经济模式。]

6.D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并没有否定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调节作用。]

7.D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实力迅速增强,故D项正确。] 8.C [不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完全一样,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这种情况只有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才会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9.D [解题时注意区别中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C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

10.D [1957年的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此时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80年代戈尔

11 / 13

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故D项正确。]

11.D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所说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指斯大林模式。故选择D项。]

12.C [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恶劣,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13.C [根据所学知识,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4.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推行“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其初衷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故C项错误;依据“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可看出放弃公有制,故D项正确。]

15.C [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16.(1)“用冲动的办法”是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答案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答案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解析 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出发。第(1)问先判

12 / 13

断两种政策,再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第(2)问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观点回答,注意言之有据;第(3)问注意阅读材料,从中总结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和其失败的原因;第(4)问要紧扣“经济政策调整”这个主题,并结合前三问来回答。 1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状况:20世纪80年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影响: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8.(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