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fe89dd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e

E. 陆游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本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失含蓄柔媚。

15. “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CE 15. 相同之处: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惊”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慷”句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岁月流逝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C项,颈联“不悟”是不能理解,“作者做不到”分析不当;E项,“又不失含蓄柔媚”错。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需要分别分析本诗首联和陆游《秋夜闻雨》中诗句的情感。“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结合注释内容“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关键词语“犹壮”“鬓已秋”等内容分析,志士暮年,心有余力不足,厌看了官场的阴暗,心有无奈的感慨,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结合关键词语“惊”“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惊”,对国事的担忧;“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坦然面对贫苦是一种境界,明代宋濂在求学过程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平静超然。

【答案】 (1). 以中有足乐者 (2).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 而又何羡乎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奉”“观”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滨海公司高薪聘请10名海归博士,打造研发团队,这支高素质的队伍不孚众望,为公司抢占市场先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机场送行,这是我第一次失信于朋友,现在虽然己经过去了二十年,但对此我仍然耿耿于怀。

③当灾难来临时,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俾昼作夜地展开救援,这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

④以 习 近 平 为 总 书 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以刮骨疗毒、壮士解腕的勇气,旗帜鲜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⑤境外游学日益火爆,但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学生只是在名校门口拍照留念,这种走马观花似的游学,实际上意义不大。 ⑥皇马在积分榜上已落后巴萨16分之多,不少球迷感叹皇马虽众星云集,但气势上己今非昔比,很难再续五冠王的辉煌。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合语境,应用“不负众望”。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望文生义。 壮士解腕: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走马观花: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将有利于鼓励、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节能、环保与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 B. 2018年是俄罗斯的总统入选之年,为了连任,普京不得不就消除贫困人口、促进经济增长等民众所关心的问题给出慎重的答案。

C. 川剧是流行于西南地区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巴蜀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其中变脸在中国艺术界的地位显著。

D. 实践证明,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提升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促进经济结构??转变”错;B项,语序不当,应为“慎重地给出答案”;C项,中途易辙,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是“川剧”,后面的主语是“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19.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城他乡忙于追逐梦想的游子们,又怎么能够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B. “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李明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奶奶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奶奶:生日快乐!”

C. 鲁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众多读者,可有些人却哗众取宠,写文章诋毁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我县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这种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所引诗词是否符合语境,需要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语境分析。A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明了李清照思夫之情深,愁更浓,不能用于亲情。B项,“花甲”与“古稀”矛盾。D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意为梅花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用在此处不妥。

第 5 页 共 5 页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反省性思维要突出思想的社会作用和公民行动意义。反省性的批判思维既是针对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也是针对我们自己的轻信和盲从,以及在是非、真假问题上的沉默和袖手旁观。①_____,它的“批判”不是吹毛求疵地挑错,也不是上纲上线的指责他人。②____,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理性思考”。理性是一种怀疑精神,包括怀疑理性本身,③_______,但能帮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宣传、洗脑和自我欺骗。

【答案】 (1). 作为反省思维的批判性思考 (2). 它是一种自觉严谨的慎思明辨 (3). 理性不一定把我们引向确实的真理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它的?批判?不是吹毛求疵地挑错”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反省思维的批判性;第②处结合“理性思考”的特点阐述即可;第③处结合“帮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宣传、洗脑和自我欺骗”分析可知,理性思考不一定把我们引向真理。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 标语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它的逻辑性直接影响到对人的感染力。请分析下列两条标语的不合理之处。

(1)起点高,动力大,目标大,成功大

(2)要想成功,必先发疯,今日疯狂,明日辉煌 写作

【答案】① 起点高不一定动力就大,目标大不一定成功就大,高起点、大目标容易使人受挫,反而影响成功 ② 成功与辉煌不能以发疯作为前提,因为发了疯,就没有所谓的成功与辉煌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语的分析。题干提示“标语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它的逻辑性直接影响到对人的感染力”,标语既有公文语体准确、简洁的特点,又有政论语体严谨性、鼓动性的特点。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结合“逻辑性”分析两条标语,(1)句中的“起点”“动力”“目标”“成功”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语句的表述不符合逻辑关系。(2)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发疯”应该不是“成功”“辉煌”的前提,容易产生误导。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一《孟子》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一一罗曼·罗兰 请以上面两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是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两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需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来比喻没有制度约束,不能成就事业。规矩与创新、守合理合法的规矩,冲破不合理不合法的规矩、规矩生活不是静止等。遵守规矩才能赢得有序的环境,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只是遵守规矩会陷入循规蹈矩的窘境,让发展停滞。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缺失这个规律,发展不能成其方圆。“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生活不是静止”,那就只能是运动的发展的,那究竟是往哪一个方向运动发展呢?“就是向摆脱?旧事物?的方向运动”,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立意角度广泛,如做人、学问、事业、文学创作、科技、政治、经济、传统等。规矩和旧事物要引申,“旧事物”的吸引力永恒反抗,要不断创新,但求新不代表完全不守规矩。比如共享单车,突破了自行车私有的思维,但是盲目扩张,不守规矩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乱像。规矩和“旧事物”,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节制、束缚、传统、约定、障碍或苦难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如本题,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基础,所谓突破规矩,也不过是想创立新的规矩。而事实上,规矩的继承与创新是从未停止的。所以,突破规矩的对面是继承规矩。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