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推荐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2c47a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e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岩层运动方向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对地形的影响 举例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1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 岩浆岩

岩浆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 规模 规模有大有小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 规模大小不一 举例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华山、庐山、泰山 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 沉积岩 变质岩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2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一般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常见地形 地 形 倒 置 (差别侵蚀) 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山 岭 成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谷 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谷 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向斜成山 因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3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特别强调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伸长 ..下蚀 侧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向纵深方向发展 河流向横向发展。 加深 展宽 ....

2、河谷的形成 河谷形成阶段 主要侵蚀方式 河谷形态特征 初期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 中期 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为主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高原地区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 深切的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原因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的形状 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 平原 呈条带状 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