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卢氏结构科学教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正宗卢氏结构科学教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351fe981c758f5f61f67e6

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而整体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体浑圆力,无论敌人从哪一方发力,我均可运用整体劲力与之抗衡,而采取主动!如对方直拳击打,我可用直发力迎之,接手用手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将其劲力堵住而发不出!!若敌以横劲击我,我同样可以横劲破之,横劲的发力点,一般在肘尖;敌若以上下劲击我,我则以上下劲迎之,此时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浑圆碰局部,鲜有不胜者。若灵活应用,以横破竖,以直破横,无不在此理之中。卢氏结构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动起来的技击桩,其具体应用,请参见后面的(活体对抗关》章节!

二、整体九防式之间架“七星拱梁递重力”原理:整体九防式之外形、原理与形意拳之钻拳用法外形大体相似,仅手型不同、双掌拧裹摇旋,手从口出,(左中右)三面顾定,(上、中、下三盘,每盘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护,其劲为截,既能封住对方来拳又能严密防护头部,运动路线为起由胸、腹、头斜向而发,接哪打哪,左右双肘横撑,保持了整体劲力的发挥!本桩对身体角度的安排,是间架(含下肢)及躯干在三维空间的每一维中,都是一个斜面,从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减少物体击打的力,作为人体最薄弱的躯干,如果获得了三维空间的斜面,那么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可以想见的!脊柱生理弯曲的修复(见正面浑圆桩)更是整体劲力得充分发挥的根本。下肢与上肢、下肢与躯干名干与上肢、整体形成的拱梁间架结构,更是其他门派所不可比拟的!此即内家武学中的“形整”,①它是通过桩法的整体均衡拉仲(此即“等张力”,即周身各处张力均等)这是练习内

家武学之至要秘诀)逐步使周身各关节间之间自然松开,(为形整打下基础!通过间架固定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起来,随着体内气血的运动,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整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自然神气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应(指无论肢体何处受力,均可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而调节,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并传入地面,而自身毫不受力。过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击后,身体无损,且双脚入土数寸,便是由形整产生的“拱梁”效应的一个力学范例,卢氏结构中“七星拱梁递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而其他拳派梦寐以求而又觉得神秘莫测的“重心提出体外”。对于常人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练家子”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基础,想达此境界,恐怕也难上加难。笔者刚开始听到这种理论,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自身有了切实体会后,才领会到其原理之科学及卢老之伟大!现在笔者的学生中,能掌握此要领者也不下数十人,其实方法异常简单,现简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整体浑圆力之后,在练功时,将整体前倾,有蓄势欲搏之意,如出笼之困兽,但大椎上拔后靠(整个脊柱均要有后靠之劲)如同有一根绳子从后面拽着,因为此时,身体重心前倾,六面力中,“上领,后靠”之力必须加大,使之与重心前倾之力相平衡。如同鹰之捉兔,猫之捕鼠,将蹿而未动,欲捕而待机!无论动转挪移,意念中的这根绳子,始终要后拽拉紧,格斗中,只要得机得势,只须此绳一松,自身就会产生瞬间的整体失重,将对

方腾空撞起(此时,自身尚处于蓄力状态L欲打欲放,自可随意!但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无异是纸上谈兵!此间架与“鹤拳宗劲”,形意“金鸡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相溶合,使整体发力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拳击及散打等实战拳法!而独具中华武学之风格及威力!

四、呼吸方式的改进:将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进腹式呼吸(或项背部呼吸)腹呼吸以肺肌上下运动为主,并使之与拳式的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隔肌向下运动,肺部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张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则敛臂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隔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窝及肩窝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形体要诀为:正身塌腰(向后),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通过腹式呼吸,隔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中医叫“补肾”X使之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以变的精力充沛,45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场,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因此,正确的腹式呼吸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进。练功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腹内淤血,可大大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从技击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地向下膨胀,脾、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全身阴面肌肉松坠,腹部充实而沉重,运动中正中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即便于随对方进

攻之势纵横缠绕,引劲落空,得势时又能迅速发出强劲笃实的整体劲力。项背呼吸(又名颈背呼吸)在练功中,吸气时,提肛缩肾,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做时注意力集中到夹脊穴,吸气时意念从鼻孔上升到额颅到巅顶百会穴,沿头后而下顺脊桩下行至尾闾,前行至会阴,经前阴而后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气暂不吐气,而后再自然呼气。这种调息方法是用后天来培补先天的办法.一般练功是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而此法是吸气督脉下降,(逆行督脉),让后天气充足了,由后天转化成先天,此法实际上是;把大B然之气收回B身。一般元气虚弱,精气不足的人,易用此法把元气补足,一般来说一至二月身体即可由弱转强变得健壮而灵活。这是内家拳“不传之秘”!刚开始学练时,应注意力集中,意领心想之,以后熟练之后,不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时,耳朵应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应用丹田处去感觉。当丹田处有感觉后应将此气抟住。同时配合抟气大法(桩)。如此天长日久(约四月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圆膨胀之感,长期练习浑身有球体的感觉(即“精满浑圆身”)能达到浑身无处不充满饱涨之感时,应调气到脚下涌泉穴。方法如下:吸气时纳入丹田,再升气于百会(头顶)沿脑后下降至夹脊,透前心,降入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以意领气,气自脊骨而发、沿上肢骨中心贯入手梢,这样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须掖胯之际,脊柱(整个脊柱同时)略一后靠,气自贯指尖,气贯脚趾,同样以意领气,自命门处下降至脚趾(沿骨髓而下),这里须注意意识贯注丹田,丹田之气沿足三阴经下行至涌泉(逆行三阴经),脚掌之气团沿足三阳经返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