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48288fcc22bcd126ff0ca7

那么,什么是正心、诚意呢?所谓正心就是指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应该端正心态和动机与心理出发点;就是心要摆得正,要端正,就不能偏了,既不能偏向自己,也不能偏向某人。这就是正心。心正了,才能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指心正了以后,还要时时内化、把持,还要具体深入落实到意念、意图上去,还要时时提醒、检查、监督自己,还要时时在言语行动上流露表现出来,还要让别人感觉到和理解,把这个正了的心化为意传达给别人。这就是诚意。诚意即是对自己意念的全权把握。正心、诚意,明显地主要是个向内的自我修炼的步骤,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第一次内部修炼,以对应上面提出的第一次外部修炼。

我们可以看出,正心、诚意又是一个漫长、连续、时时应做而且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人讲的修字,就是有远、长的意思,不是一时一次修了就不用再修了,而是修就一生修不停。而正心、诚意还不是真正的修,它只是修前的心理准备和意志准备。同时它也将伴随和贯穿着整个修的过程,永远在正,在诚,时时磨练,不止不歇。如果心不正,意不能诚,修有可能修偏了,修的功夫可能白费或走火入魔。

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讲,正心、诚意主要包括: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2,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3, 组织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4, 高尚的、可信赖的个人道德品质;

5, 良好的人际与公关形象;

等等??

现今所谓的企业诚信与企业经营者诚信,正是正心、诚意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企业与领导者诚信也正是正心、诚意的良好结果和外在表现形式。心也正了,意也诚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清楚了(格物、致知),对内部世界(自我、精神层面)的认识、端正也清楚了(正心、诚意),第一、第二步都做了,接下来我们才能谈到第三步骤:怎么修身、齐家。

三,修身、齐家:修炼、提高、完善自德才、胜任家庭管理阶段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早年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进行个人的人生境界修炼,后来拿出教育他的儿子怎么做人与成就功业,那就是著名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两句话。后代的多少中国名人志士,均把这句话铭刻在心,奉为不二真经和至理名言。我个人也认为,这两句话是对中国古老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的精神内核的绝佳表达。

所谓格物、致知,第一次外部修炼,就是要知道事物是怎么样的,每件事情又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主要是针对领导者必须先了解和掌握处理万事万物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的是技艺或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指向外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对外界事物要深刻洞察,集中考虑的是怎么正确地做事。

所谓正心、诚意,第一次内部修炼,则更进一步,指的是不仅要知道和掌握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自己、自身的心灵,要了解和掌握自己内在的思想、观点、动机和愿望,要时刻审察自身处事处世的所处的位置,看看它有没有偏差,其考虑更多的是领导者应该深入了解自我,及融入主流社会规范,解决的是思想、观点和态度问题,它更多地是指向内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有省悟人类内部主观世界及社会人群心灵、思想、感受的敏感能力及正确判别能力,融合与共建是其最高境界,其集中考虑的是怎么做正确的事,即对于公众和自己均正确的事。这就是正心、诚意想要达到的做事效果。

而进展到所谓修身、齐家这一步,则又更进一层,它考虑的不再是单一的对内或对外修炼,而是把它们对内、对外两者充分统一和结合起来,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完全结合、融会贯通在一起,并将其综合融化,集于未来领导者一身,融于一身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地磋磨修炼,以求先实际应用于最基本也是最简单有时管理与领导又最困难(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组织----大家庭管理----之中,以使未来领导者在日常生活和当下环境中得到领导和管理的最佳、最近便的实践机会与经验。

可以这么说,修身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总结、检验和升华,更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和完善。修身的内容是补足至今为止未来领导者个人身上和心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既包括才,也包括德,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成人、成型、定型、成熟起来的一个过程,外在总体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才华展现。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还包含了未来领导者对自己情感控制能力和理智与智慧能力的修炼。这是因为修身修好自己个人之外,还要齐家。齐家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个人与整个家庭及相关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利益与私人、社会情感。

在齐家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感情因素和利益因素及道德因素,并学会如何遵从外部现存的社会规范,创造和维护好整个家庭和相关家庭并相关社区的和谐、稳定与融洽。这里面蕴藏着数之不尽的技巧、能力和才华。在这样的初步和相对较小规模的组织生活锻炼中,未来领导者学会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平衡与沟通,变通与发展。要处理好家事,必须有高超的人事技巧和整体、全局与系统的观点,并且个人品德和才能必须得到家人的检验和认同。这对于未来的领导者来说,是个走上领导岗位之前的模拟考验。

由上分析可知,齐家并非一件小事。修身,修个好身,修好自己固然十分重要,但独善其身并非就等于能兼治天下。相对而言,独善其身比较容易,只跟自己打交道,事件过程进程可控性强,也比较容易不受外界因素变化、干扰影响,即努力遵守规范,管好自己就行;但齐家则不同,齐家是要跟许多人,尤其是与自己有深厚感情的家人、亲戚、朋友打交道,人多面广,处理事情不能光看自己

一面,而是要兼顾左右,目测前后,耳听八方,外界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不但不能排除在外,而且是应该重点时时考虑的因素和对象之一,处理的问题种类和复杂程度空前增大,其中还混杂着恩怨情仇,历史地理影响,文化传统背景等等,实在是如同一个小社会一样。因此,齐家的磨练就是领导者在成为领导者前的练兵和预习,是考验一个人能否胜任领导者职位的现成与最佳考场。

齐家活动包含了所有的领导、管理行为和活动,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影响??,无一不常见于齐家。而修身,又强有力地支持了齐家,为齐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品德支撑、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至此,已经可以看出,很明显,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和能力来源,齐家则是对修身的实践、运用、丰富和深化。它们是一对才德与应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素与变量。修身与齐家,前对自己,后对别人、组织(家庭、社区、国家),一对内部,一对外部,内外兼修兼顾,而且朝夕磨练,日月不息,即所谓古人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我们说格物、致知是第一次外部修炼,正心、诚意是第一次内部修炼,那么,修身、齐家则是内外兼修、家庭实践修炼阶段。一修身,一齐家,既学习,又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对以往所学所知所练进行全面综合与升华,既要有才,又必有德,人格技艺成熟,一个基本合格的领导者就要出现。于是,我们领导者的修炼马上就要过渡到第四步骤和第五步骤:治国,平天下。 四,治国:治理组织或国家、胜任组织或国家领导阶段

一个未来领导者在格了物,致了知,正了心,诚了意,并且还修身有成,齐家有余,在身心情智方面均得到巨大整合、提高以后,他就有能力开始走向领导者修炼的第四步:治国。

什么是治国呢?治国是不是就是指做皇帝、总统等等最高国家元首呢?显然不是。在中国古代,所谓治国,其实是指在一个国家里所有的正式政府领导与管理工作,但其中也肯定包括了最高权力者---君主、国王、皇帝---对整个国家实现有效和高明的管理与领导这一内容。治国的治的意思,是治学、治病的治,其含义可分析为:治理、调理、从事、研究、提升、使之正常或康复等等意思。既然治是这个意思,那么治国也就不一定非得是皇帝或最高统治者一人之事,众多各级政府官员,也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地域及领域里治理国家,执行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职能。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里面,治国的内在含义其实是指理顺国家内外部利益关系,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民,而是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这层隐藏意思十分重要,

就是说,儒家文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个人的目标,而是共同的群体的社会的全体人民的目标。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他成为了什么级别与层次的领导者,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或多大的权力与权势,而在于他能利用他的德才,解救国人,教育国人,改造国人和提升国人精神与生活素质。

认识到这一点十分必要,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领导者或超级领导者,均必须深入和努力实践寓建功立业于道德文化之中、依赖道德文化以成就功业这样一种基本模式,领导者素质的核心坚定和永远不能离开儒家的核心理念----“仁”,即“仁者爱人”----这一卓越理念。因此,在中国,凡遵循此理念的领导均受交口称颂:文可以成圣,如孔子、孟子;武可以成神,如诸葛亮,岳飞;帝王优异者亦可名垂青史,如三皇五帝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最崇拜的领导者都具有另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感情丰富甚至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人,即他们既德才兼备,又历尽艰辛,并终生恪守自己个人的信仰和道德标准,其形象既至高无上,又和光同尘,是人们可以与之相交往的可亲可敬的活生生的英雄和领袖。哪怕这一领导者是皇帝,如唐太宗,在下属和人们眼里,也并不神话,只是一个优秀的平常人。

这再进一步引出了以下一个论点:即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褒奖和推崇的领导者,包括思想、文化领导者大圣人孔子,也都极力主张领导者必须始终不渝和竭尽全力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为社会创造福利,即所谓的心忧天下苍生是也。中国人只有在实在不得已,周围环境实在是恶劣之极的情况下,才提倡人不应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那就是说,中国提倡的领导者都绝对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实实在在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严格遵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这样一个原则的人。

至于说怎么治国,中国文化中此类论著实在是太多,最著名就有《大学》、《管子》、《韩非子》、《孟子》等等。到了中国近代清朝,汉人全才型人物曾国藩的论著和实践,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一对政治家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曾高度赞扬曾藩其人。另,从我个人角度看,五卷本《毛泽东选集》也正是又一个领导学说的取之不尽的学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