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吴道子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59809625c52cc58ad6be26

目前流传的被认为是吴道子的作品,例如:《送子天王图卷》、曲阳北岳庙的鬼伯、孔子像、观音菩萨像等,都很值得研究。

《送子天王图卷》(宋代的临本)是否传自吴道子尚缺乏证明,然而是一幅优秀的古代作品。图卷最后一段取材《瑞应本起经》中净饭王抱了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净饭王捧着婴儿,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充分透露出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时,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是张皇失措、惶恐万状的神态,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净饭王和天神的这两个有充分的心理根据的动作便烘托出还在襁褓中的,在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迹象来的小小婴儿的不平凡和无上威严。这样的表现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联系以阐明主题,所以在绘画艺术技巧的发展上有创新的意义(图204)。

曲阳北岳庙的鬼伯的形象非常强健有力,是摹刻唐代蒲州刺史刘伯荣所画的壁画。曲阜孔子像是宋代绍圣二年的刻石。观音像石刻在全国各地辗转摹刻,极为常见。这些作品,无论是鬼伯的夸张的激动的表情,孔子群像的构图,观音的姿态,都明显的具有唐代的风格,而且这些作品运用的线纹都是所谓的“蒪菜条”——是历代公认吴道子的特长。

今天已不可能直接见到吴道子的作品,也不能确定那些古代画迹与吴道子有较密切的关系,关于吴道子的艺术成就,我们主要的是从文字记载中加以探讨。

吴道子

唐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相传曾学书丁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处当小吏,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乐滋阳)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后官宁王友,乾元初(公园758年)尚在。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潮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蕙菜条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用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笔迹洗炼劲爽,《历代名画记》评其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把他和张僧繇并称疏体,以区别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对其后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也画山水,曾写蜀中景色。苏轼评他: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存世《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学吴道子风格的作品;并有不少线描石刻,大都是迭经翻摹之本或托名伪作。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后改名道玄,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生活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很快就熟谙画理。曾有5年担任低级官吏的生涯,后来浪迹东都洛阳,随张旭、贺知章等学习书法,最终成为专门画师。

开元年间,被玄宗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家。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旺盛的创造力,绘制了大量的宗教画、历史画和政治肖像画,以善绘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而著称于世,声名广为传播。活跃于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喜与文人名流交往,又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早年绘画继承了六朝行笔流丽纤细的风范。唐代文学艺术

的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契机,通过广泛的学习,吴道子中年以后笔迹磊落逸势,艺术高度成熟。在艺术上,吴道子富有创新精神,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被称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无人可企及。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

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原因:

一是毁于兵乱水火。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 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唐末,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 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吴道子简介:

吴道子,约生于685年,卒于785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人们往往只知道他的人物画风神飘逸,有“吴带当风”之誉,其实他是个全才,对于山水画的贡献也非同小可:史称其绘蜀道,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唐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只是他在人物画上的光芒更为耀目。一部中华绘画史,最早自二千年前的晚周,已出现人物画,至汉魏已趋于成熟,其时山水只是偶尔点缀的背景。人物画大致分:道释画、神话故事

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等大类,而在唐以前几乎是道释画、神话故事画的天下。能够留传至今的,大多是一些寺庙宫殿及石窟的壁画,很少有卷轴画。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小时侯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送子天王图》说明:

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为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图分两段,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作为一幅佛诞名画,可以从中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而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如达摩样,而完全是汉人模样。作为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无怪乎苏东坡语:“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书画同源,中国书画都讲究用笔、用墨,而用笔最主要的就是线条的塑造。所谓“铁线”,就是一条基本一样粗细的线条,意如一根铁丝;而所谓“兰叶线”,就是一条不断地变化着粗细的线条,意如视觉中兰花叶的叶面和叶背的转折。书法中的篆书体,就基本上用铁线,中锋运笔,线条遒劲。后为加快书写速度,改结体圆转为方折,变为隶书体,由此产生了带有粗细变化的线条:撇、捺、波磔及点,与一样粗细的横、竖并存。至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草书出,则书法中的兰叶线臻于完美。相对铁线而言,兰叶线自然更优美,更富观赏性。而人物画中的线描,虽有“十八描”之称,但唐以前,基本上是铁线类的时代,直至吴道子创而为粗细递变、圆润飘逸、似断还续,神完气足的“莼菜条”,时称“疏体”,兰叶线的“柳叶描”才告初具,则晚了书法将近四百年。

吴道子(约685-758),

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

县)人。少年时曾跟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没有成功;改习绘画后,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很有成就。后来做过一些小官,玄宗时入宫,任内教博士,官至宁王

友。他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擅画佛教人物、山水。技法上远学张

僧繇,近师太宗时的张孝师,并把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自成一家,运用“莼菜条”式的线条以及自创的淡着色法作画,被人称为“吴装”。他发展了张僧繇的疏体,落笔雄劲,气势博大,所画的人物衣纹飞动,犹如被风吹扬,号称“吴带当风”,人们把他所开创的宗教绘画新样式称为“吴家样”,对后世影响极大,有“百氏画圣”之称。记载说他曾画过三百余堵壁画,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他画嘉陵江,三百里风景一日挥就,传为奇谈。其真迹已不可见,但他的画风可以从敦煌172窟盛唐净土变、103窟盛唐维摩变及传为北宋武宗元所绘制的《朝元仙杖图》中窥见。吴道子的学生很多,卢棱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现藏故宫博物院、传为卢棱伽的《十六尊者像》被专家认定为五代后的增仿之作。五代北宋时的著名画家王瓘、高文进、武宗元等都属于他的传派。

吴道子“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就有三百余间,卷轴画亦不少,但早已失传,而摹本很多,北宋米芾说:“伪吴生见三百本,余白首止见四轴,直笔也”,分别为苏轼、王防、周种和赵令穰所藏。今天,我们只能依据现有摹本和史料及流派传衍,对“吴家样”进行研究。吴道子画的人物,“早年行笔言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传彩行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带当风。” 《八十七神仙图》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和离时于空的一大杰作。 唐代“画圣”吴道子艺术生涯: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可惜吴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幼年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他成了御用画家,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条件,不再浪迹江湖,利用条件,可以施展他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因此,经常是醉中作画。传说他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使他的技艺不断提高。有一次,在洛阳同他的书法老师张旭和善于舞剑的将军相遇,吴道子观看裴*W持剑起舞,左旋右转,神出鬼没,变化万端,很受启发,即兴在天宫寺墙壁上画了一幅壁画,画时笔走如飞,飒飒有声,倾刻而成。随后张旭又在墙壁上作书。这一次使在场数千观众大饱眼福,高兴地赞叹:“一日之中,获观三绝!”

还有一次,唐玄宗要看嘉陵江的景象,派吴道子去写生。吴回来后,要人准备了一匹素

绢,用了一天时间,在大同殿上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令唐玄宗赞叹不已,认为和在此前不久另一位画家李思训用几个月功夫画成的嘉陵山水一样美妙。

吴道子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他作品的数量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堵,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为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可惜今已无存。《送子天王图》(一称《释迦降生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它所表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为净饭王子以后,其父净饭王抱他拜谢天神的佛经故事。从中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吴道子作品:

他擅画道释人物,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笔迹落落,气势雄峻。曾作壁画三百余间,“奇迹异状,无一同者”。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早年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雄放,变为遒劲,线条富有运动感,粗细互变,线型圆润似“莼菜条”,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与张僧繇并称“疏体”,以别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联绵较为古拙的“密体”。所写衣褶,有飘举之势,与曹仲达所作外国佛像,衣纹紧窄。喜用焦墨勾线,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显意态,又称“吴装”。 壁画名作有《地狱变相图》。他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是“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

他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入《历代名画记》;《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卷,为净饭王之子释迦出生故事。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释迦图》藏日本京都东福寺。皆为后人托名摹本。 吴道子作品选:《八十七神仙卷》 线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