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题(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世界古代史题(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73a006e87101f69e319532

一、述评查理大帝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768——814年)达到极盛。他在位46年,曾参加53次战役,居当时人记载,他是一个身躯高大,精力过人,知人善任,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军事天才。他的一生南征北战,从事一系列的军事战争,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迅速扩大。

军事方面:

他继位不久,即继续丕平对伦巴德人的战争,灭伦巴德王国,将其领土并入法兰克王国,自称是法兰克与伦巴德国王。

他又继续查理·马特与阿拉伯人的斗争。两次进兵西班牙,夺取大片土地,建立“西班牙王国”。

在东边,查理大帝展开了对撒克森的剧烈战争,经历三十多年,撒克森人终于被征服。

吞并了东部巴伐利亚,征服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汗国。

经过 一系列的征服战争,查理把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纳入自己的版图从易北河到比利牛斯山南麓,从北海到贝尼温陀。

政治方面:

为了管理帝国广袤的土地,进行分封统治,把全国土地分划为省,郡,教会领土,皇帝领等部分。省由公爵统治;郡由伯爵统治;教会领由主教统治;皇帝领由皇帝手下的伯爵管理;此外,各边境重要地区又设“边地侯”统治。

经济方面:

振兴农业,奖励通商,开凿运河,架设桥梁。 思想方面:

以基督教作为国家思想统治工具。把全国的寺院进行重新修缮,任命四名大主教和27名主教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在教堂附近修建修道院,培养教士。注意搞好与教皇关系。

法律法律:

查理大帝时,对法律比较重视,派人搜集了很多日耳曼民族的法律,有文字记载的,都编纂成书,口头相传的派字吏笔录成文,然后交国家议事会修订,最后编成《法兰克王国法令集览》。

教育方面:

在首都阿亨创办“宫廷学校”,招聘欧洲著名学者任教,专门教育贵族子弟。此举被视为近代欧洲学校制度的滥觞。

学术方面:

把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请到宫中,阿亨宫成为当时欧洲的学术和文化中心。推动了当时哲学、文学、神学、天文学、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

公元 800年圣延节,查理被教皇立奥三世加冕,被誉为罗马人皇帝。

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原因

1、农业经济:农业方面三圃制逐渐推行,铁犁、重型复合性铧犁、铁耙广泛使用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马耕普遍,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园艺业、果艺业和葡萄

29

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得到普遍发展。八世纪初,古代地中海区域使用的浅掘犁,在西北欧大部地区已被重型复合式铧犁所代替。

2、手工业:此时无论在采矿、冶铁或金属制造方面还是在毛纺织业和建筑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在技术上要求越来越熟练精通,这就不是一般的以手工业作为副业的农民所能办到的,生产的发展要求手工业必须脱离农业而独立。为领主贵族和自家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手工业,变成为出卖(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业。

3、封建政治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每个领主都希望在自己领地上建议城市以招揽劳动者并提高经济收入。

4、许多手工业者和农民由于不堪忍受领主的压榨,纷纷逃离庄园,到比较安全、交通便利、能取得廉价原料的地方从事手工业生产,为城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意义

1、城市兴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使手工业、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技术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城市的产生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对封建的自然经济起到了瓦解作用。 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阶级构成,使阶级斗争形势发生新变化,新兴的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前身;而平民则是“或多或少发展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

4、城市基于自身利益,要求自由贸易,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因此,在城市再现后,英、法等国出现 了议会君主制,进而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国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5、促进了反天主教世俗文化的发展。

三、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背景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是促使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城市商人和天主教会在11世纪末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西欧教俗两界的统治阶级都垂涎东方的富庶,东方国家在政治上的削弱则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1、封建主迫切要求新的领地和财源。他们对城市商品和东方奢侈品的需要日增,开支日大。从领地上的开支所得,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当时西欧盛行长子继承制,封建领地全部传给长子,余子成为无地的骑士——“光蛋骑士”。这些骑士收入微薄,往往债台高筑,依靠服军役和打劫商旅为生。11世纪的西欧,大部土地都已成为各级封建主的领地。因此不论是有地的领主或无地的骑士,都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热衷于十字军的侵略活动。

2、西欧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的商人,也是十字军东侵的积极推动者,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希望夺取 东方的港口和市场,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建立商站,排挤贸易上的劲敌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保持自己的商业优势。因此,他们供应十字军船只,粮食和武器,参与十字军占领地区的瓜分。

3、在最初的两次十字军中,有大批农民参加。但是农民参加十字军的目的和封建主的掠夺动机具有本质的区别。11世纪时,西欧的农民大都已沦为农奴。封建主的剥削欲望日增,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则日重。在封建主的勒索和苛捐杂税的压榨下的农民,几乎无法生存。封建主之间的混战,更严重地破坏了农民经济。11世纪中,西欧荒欠频频,从1089——1095年,连续遭受七年的歉收,

30

饥馑之后,继以瘟疫。处于贫困和绝望中的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废除债务,摆脱贫困,逃出领主的魔掌,因此,当教会鼓动东侵,并利用宗教虔诚,把农民的不满情绪引向“远征”东方的道路时,很多农民都受到蛊惑,参加了十字军。

4、教会是发动十字军东侵的祸首。教皇把侵略东方看成是扩大教会权利增加财富收入的绝好机会,不但企图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拜占廷的东正教,还梦想东方的穆斯林改教。罗马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在十字军运动中把西欧诸国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分散力量组织起来,汇为一股远征东方的浊流。

5、东方局势的变化,也造成有利于十字军侵略的条件。阿拉伯帝国早已分裂。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后,于1055年实际上灭阿拔斯王朝,以后又从开罗哈里发夺取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拜占廷夺取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建立起庞大的塞尔柱突厥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并不巩固。从1092年,马立克死后,帝国开始瓦解分裂为摩苏尔、大马士革、安条克、阿勒颇等封建领地,只有小亚细亚成为苏丹国家。这引起领地封建主彼此敌视,不能抵抗外敌的进攻。

拜占廷帝国也大为削弱。1071年,拜占廷在曼西克特于塞尔柱突厥人会战失败后,亚洲领土大部分丧失,处境危迫。科穆宁朝的皇帝亚历克塞一世曾数次求救于教皇和德国皇帝。他甚至向教皇乌尔班二世表示,愿将东正教重新合并在罗马教皇统治之下。这样,教皇发动十字军的东侵就更加师出有名。他号召“拯救东方的教胞,驱逐塞尔柱人,收复‘圣地’”。在宗教旗帜的掩饰下,西欧侵略浊流不断涌向东方,起初是侵入异教的巴勒斯坦,后来就攻占同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国。

三、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查士丁尼(527——565年)是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皇帝。

对内,查士丁尼即位之初,就着手编纂法典。编纂委员会由特里波尼安等十人组成,审订自罗马共和国以来历代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失效和互相冲突的部分,最初编成《民法大全 》。它是由《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概要》(或称为《法学家指南》简明法学原理)《法学汇纂》(辑纳历代法学家的论文),《新法典》(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四部分组成。由于《查士丁尼法典》最早编成,并且是这部《民法大全》 的核心,所以,一般也以《查士丁尼法典》作为这部《民法大全》的全称。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它将罗马法保存下来。

532年1月,首都爆发了“尼卡”起义,他派大将贝利撒留施展阴谋,利用雇佣军,把起义镇压下去。

对外,查士丁尼企图消灭西欧各封建化的蛮族国家,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533年,他不惜向伊朗纳金缔和,集其全力征服西方。

1、派遣贝利撒留进攻北非,利用汪达尔贵族内讧以及当地部落与汪达尔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勾结旧奴隶主和教会势力,消灭了汪达尔王国

2、进兵意大利,迅速占领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最后攻入罗马,查士丁尼到处恢复奴隶制度,将土地,奴隶和隶农重新还给罗马贵族和教会。于555年消灭东哥特王国。

3、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乘西哥特内乱之机,占领西班牙的东南部。拜占廷帝国已囊括了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比它原有的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一

31

倍。

长期的对外战争,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和财政力量。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日益发展,拜占廷各地区的统治极不稳固,在西欧的所占领土后来纷纷丧失,查士丁尼妄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版图的愿望最终破产。

四、伊凡四世与沙皇专制整体的确立

莫斯科公国到伊凡四世(1533——1584年)时,专制制度最后确立起来。1547年,伊凡四世成年加冕,自称沙皇(“沙”是罗马皇帝称号凯撒的俄文音译)。伊凡四世一面镇压,一面进行改革,削弱大贵族势力加强王权。

司法方面:1550年颁布新法典,公布惩治贪污的条例,统一全国法律,各地设司法机关,削弱地方长官司法职权,提拔中小地主担任各级官吏,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建立配备火器的步兵和近卫团,加强炮兵组织。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1555年,颁布军役法,规定无论大贵族的世袭领地或中小贵族的采邑,每150俄亩的土地必须出全副武装的骑兵一名。

行政方面:在中央、地方设各级机构,以掌各方权力(废过去世袭领地机关),在中央设各方面衙门以掌军事、司法、财政、外交,在地方广设司法机构。1550年,政府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一千多名小贵族(所谓千名优秀人物)这样不仅加强了小贵族的经济地位,而且加强了小贵族与皇权的联系。

上述改革虽然有利于巩固王权,但大贵族手中仍拥有大片领地,1565年,伊凡四世采取新政策,意在摧毁大贵族反抗的经济基础,满足小贵族的土地要求。他将全国划分为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由沙皇直接管辖的特辖区两部分。凡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意义的地方皆为特辖区,分给支持王权、服军役的中小贵族。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遥远的普通区土地作为交换。又自中小贵族中挑选亲信组成特辖军团,以镇压大贵族的反抗,蓄意谋反的大贵族被处死的甚多,因而有“恐怖的伊凡”或“伊凡雷帝”之称。以上措施,沉重打击了大贵族的割据势力,确立了沙皇专制政体。

五、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极不统一,贝多因部落和各个城市居民,多为原始的自然崇拜,也有信仰犹太教的和基督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了半岛,犹太教的一神论观念,《旧约》中关于创世、复活、赏善、罚恶等宗教传说在阿拉伯人中传播着。在也门和其他地方都建有基督教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对于伊斯兰教的产生有一定的思想影响。

穆罕默德(570——632年)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贵族家庭,他综合了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始宗教和哈尼夫教的教义,以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并创立了伊斯兰教,安拉在阿拉伯语和古叙利亚语中都是上帝的意思,我国穆斯林一般称安拉为真主。“伊斯兰”一词是“驯服”之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意思是“服从者”,即“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