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99bbe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22

1.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物质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的是

A. 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B. 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C. 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还可用于构成生物个体的保温结构 D. 由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组成,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核酸、脂质、糖类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所描述的是小分子物质ATP,A错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为核酸,核酸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脂肪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还可用于构成生物个体的保温结构,但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C错误;蔗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但蔗糖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2.淀粉酶是人体消化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甲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B. 实验结果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C. 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果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D. 推测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第1页(共13页)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加入的“不同物质”,因变量是胰淀粉酶活性。甲没有加入“不同物质”,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以便与加入“不同物质”后的胰淀粉酶的活性进行对照,A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显示: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各实验组的胰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甲,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C错误;甲、乙、丁三组对照,同时加入茶花粉提取物与维生素C的实验组丁与只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实验组乙的胰淀粉酶活性相同,但都低于对照组甲,说明维生素C对胰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影响,也不能缓解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而推知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D正确。 【点睛】以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即“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为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柱形图呈现的信息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比分析各实验组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及其导致该差异的原因,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射线处理纯种小麦种子,使其体内一条染色体上的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由65个氨基酸构成)第18位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从而发育为矮化的突变体小麦。用赤霉素处理这种突变体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是碱基对的缺失造成的 B. TD8基因与S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 C. 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缺乏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 D. 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全为矮化小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的分离定律、赤霉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的第18位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说明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是碱基对的替换造成的,A错误;TD8基因与S基因为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B正确;赤霉素处理这种矮化的突变体小麦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说明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缺乏赤霉素,但不缺乏赤霉素受体,C错误;射线处理纯种小麦种子,使其体内一条染色体上的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从而发育为矮化的突变体小麦,则该矮化的突变体小麦为杂合子,赤霉素处理后,其株高恢复正常,但基因型不变,因此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既有正常株高的小麦,也有矮化的小麦,D错误。

第2页(共13页)

4.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①渗透压减小,②増多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若①中无机盐浓度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减小,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即从外界环境摄入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①(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①和②,D错误。

5.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及其食物在池塘中的分布如图1所示,图2代表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火山爆发所覆盖区域引起的群落演替可用图2中P曲线代表

第3页(共13页)

B. 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

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图2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

D. 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火山爆发,引起所有生物全部死亡,在群落演替上应属于初生演替类型,对应图2中的Q曲线,A错误;由图1可知,甲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丙鱼、丁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图2中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C正确;甲鱼的有机物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但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并不吃甲鱼,D错误。

的6.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

A. 适宜条件下,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 B. 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 C. 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的关系 D.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

第4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