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特殊教育学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a1d24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1

特殊教育学 一. 概述

1.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涉及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

生活等各方面,长期或一定时期高于或低于正常儿童的要求。 2. 特殊儿童分类(IDEA):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觉障碍、

肢体障碍、其他健康障碍、视觉障碍、自闭症、聋——盲、外伤性脑损伤、发展迟缓。(国内):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每种分1-4级。

3.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对象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教育内容有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课程、补充必要内

容;教育方法有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时间、调整评价方法;教育场所: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额外的教学服务、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特殊班、特殊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家或住院;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人员:特殊教育教师、教师助理、心理学家、听力学家、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咨询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言语病理专家。

4.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瞽叟通文馆(第一个盲校)、登州启喑学馆(第一个聋校)

5. 特殊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幼儿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学前班

和特殊学校学前班)义务教育(特殊学校:盲、聋、培智;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职业教育、高级中等以上教育(高中有盲人高中和聋人高中;高等教育有特殊高等院校、融合教育、其他形式成人教育)

6. 特殊教育发展趋势:重视生态学模式(与家长的合作)、重视早期干预(依据:个体大脑发育速度、可

塑性、关键期理论;对象:障碍儿童、有发展落后可能的儿童;个别华家庭服务计划)、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IFSP家庭服务计划—IEP-ITP衔接计划-IWRP书面康复计划)、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多学科团队合作、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 二.全纳教育

1.全纳教育:使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场地、社会、功能的一体化。 2.全纳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儿童标签问题(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残疾人问题(享有独立的生活权、平等的教育权和适当的工作权,以及发展残疾人文化问题);回归主流问题(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方面,特殊学校与特殊班有明显优越性;在对轻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普通学校与普通班有明显的优越性)

3.全纳教育的涵义: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4.全纳教育的发展:〈萨拉曼卡宣言〉

5.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

6.我国现阶段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随班就读的实践工作在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转变社会观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班就读学生安置原则: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学校接受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改选适合的安置。随班就读形式:完全的随班就读、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配有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同伴辅导、个别教育、差异教学。 三.特殊教育的法规和政策

1.重要法规与政策解读:基本概念(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发展方针(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试行普及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管理与教育职责(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应各司其职)安置方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

2.国际文献〈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1994年6月10日〈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残疾人权利公约〉

3.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适当的评估、最少限制环境、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参与、法律保障程序)、1986年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对象向下延伸到0岁、0-3早期干预、0-3IFSP)残疾人教育法案修正案(增加自闭症和外伤性脑损伤)、〈1997年残疾人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2002〉〈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IEP) 4.英国:〈沃纳克报告〉有特殊需要儿童〈1981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3年教育法〉〈1997年特殊教育绿皮书〉〈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人法〉〈2004年特殊教育需要者教育法〉(评估、计划) 四.个别华教育计划

1.个别化教育计划: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估结果,该年度需要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育目标等。 2.起源:1975,美国。

3.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教育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绩效责任、家长参与、融合教育、多学科参与 4.主要内容:

(1)IDEA规定:当前水平、年度目标、教育进步、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以及辅助设施和服务、调整以及替代性评估、普通教育参与程度、服务期限以及场所、衔接

(2)我国:儿童的现状、计划期限内教育措施及相关服务、长期目标(年度目标)、短期目标(教学目标)、计划评定的防方式、标准以及评定日期 5.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拟定评估计划 准备评估工具 进行评估 整理评估结果 召开综合分析会议(分析能力的长处与不足分析学习特点的优势与劣势) 整理分析的结果及建议 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 计划阶段 评估阶段 制定评估计划:评估目的、方式、内容、工具、人员、地点和时间 评估的实施:健康评估、视觉检查、听觉检查、认知能力评估、学业水平的评估、情绪与行为 拟定计划草案 召开IEP会议:主席、普通班教室、特殊教育教师、机构代表(学校行政人员)、家长、特殊儿童、其他相关人员 准备会议、举行会议 目标的确定与撰写 1.长期目标-一般性叙述;分科、个体差异、不需要面面俱到、排序 2.短期目标——对象、行为与结果、通过标准(在长期目标范围内、功能性、数量看长期目标、以儿童为导向、学习活动结果、表述清楚可观察可评估、每项一个结果) 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提出下一步阶段的安置期望确定目前的安置(分组)及相关服务 决定长期目标 提示短期目标 说明评定日期及评定标准) 撰写“个别化教育计划” IEP实施:场所(学校、家庭和其他场所)、人员(教师、家长、其他人员)、策略(目标的汇集、目标的分析[时间的分析、空间的分析、人力资源的分析])、目标超前或滞后的处理(原因[时间、教学方法、人员配合、教学起点]处理方法[重测教学起点、难易控制适中、改教学方式和方法、各方密切配合])、修订和评估(评估IEP内容和IEP实施情况;修订根据执行情况、再次评估结果、家长反映的重要信息、其他人反映的重要信息)

五、智力障碍儿童

1.智力障碍: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特征:智能低下,发展滞后,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 2.评估:

智力——智力评估、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韦克斯勒学前儿童、考夫曼儿童、瑞文测验)、智力商数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适应行为评定——人们习得的用于适应日常生活的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量表(文兰、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 3.智力分类 智力受损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国际)IQ 50-69 35-49 20-34 〈20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我国)IQ 50-69 35-49 20-34 〈20 支持程度分类:间歇的、有限的、广泛的、全面的 4. 智力障碍产生原因:出生前致病因素(遗传-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脆性X综合症]、先天性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异常造成的苯丙酮尿、其他代谢异常]其他遗传异常;先天获得性异常-胎儿期感染、药物毒性损伤、放射线和化学毒物的损害、吸烟与嗜酒)、出生时的致病因素(早产和低体重、新生儿窒息、产伤)、出生后的致病因素(高烧抽搐、神经系统疾病、全身麻醉和脑外伤、中毒、营养不良、社会心理因素)

5.智力障碍的预防:原级预防(致病原因)、次级预防(新生儿筛查)、第三级预防(使问题不利后果受限)

6.智力障碍特征:认知——感知(绝对感受较低、知觉速度缓慢)、注意(发展水平低、难以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记忆(记忆慢、保持短、短时记忆能力差)、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灵活性);社会适应特征——日常生活自理、社会交往 7.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学习环境 (融合的普通班级、资源教室、特殊班、特殊教育学校、在家教育) 课程 随班就读的和普通学生一样略有调整 教学策略 支架教学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技术 计算机辅助 特殊教育学校 真实情境教学 [一般性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任务分析法(刷牙分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 步骤) 选择性课程有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 六.听觉障碍儿童 1.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2.听觉的灵敏度一般用频率和强度来表示。频率是指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它是单位是赫兹。声音的物理强度决定着声音的响亮度,强度以声波产生的压力大小来决定,单位是分贝。听力损失程度一般都是以500、1000、2000Hz三个频率纯音的平均听力损失来衡量。 3.听力障碍的分类 程度 一级≥91dBHL 二级81-90dBHL 障碍类别 传音性听觉障碍 感音性听力障碍/感觉神经性听觉年龄 学语前听力障碍 学语后听觉障碍 三级61-80dBHL 四级41-60dBHL 障碍 混合型听力障碍 4.产生的原因 学语前听觉障碍的成因:早产或难产、遗传、麻疹、先天性细胞巨化病毒 学语后听觉障碍的成因:脑膜炎、中耳炎、美尼尔氏病、其他因素 5.特征 认知特点 感知觉特点: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缺陷补偿 注意特点: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发展缓慢,有意注意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困难 记忆特点: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 思维特点:思维三阶段动作形象抽象,听障停留在第二阶段时间长,概念容易出现扩大或者缩小 6.教育 学习环境 教育安置:聋校+ 随班就读41-70分贝0r70分贝以上语训过 早期教育中家长的参与 课程 聋校课程:听觉障碍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随班就读课程:与普校一致 教学策略 交流技能 交流途径:听觉-口头方法、听觉-言辞方法、手语系统、手语系统 教学策略:强化反馈、强化学习、分级作业、安排时间、树立班风、提供支持 技术 助听器 人工耳蜗植入 言语文本翻译 教育技术 语言发展特点 发音不清 发音不好 音节受限制 语言发展落后 智力发展与语言发展不同步 情绪与个性的特点 情绪特点:人际交往有困难 个性特点:固执、自我为中心、缺乏内部控制力、易冲动和易受暗示;沮丧、退缩、孤立 七.视觉障碍儿童 1.视觉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2.分类 类别 盲 低视力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最佳矫正视力 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度 ≥0.02-<0.05;或视野半径<10度 ≥0.05-<0.1 ≥0.1-<0.3 3.视觉障碍产生的原因:屈光不正、结构性视觉障碍、大脑皮质性视觉障碍 4.特征:感知活动特点(听觉触觉敏感,但在形状知觉、空间知觉以及知觉与动作的统合等方面比正常儿童困难得多,尤其对距离的准确知觉和深度知觉比较弱)语言和思维特点(不能准确把握视觉性词汇的内涵,概念形成困难。)个性特点(被动和依赖,独立意向较差自制力好,不主动交往) 5.教育 学习环境 教育安置:盲校+随班就读0.05≤最佳视力<0.3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的通课程 教学策略 技术 定向行走 辅助技术:视觉文字阅读器、银幕阅读器、布盲校课程:盲校课程原则用印刷体和盲文交流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听读法 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多感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