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心理学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afacbff121dd36a32d828e

三、赫尔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简介《机械学习的数学演绎论-科学方法论研究》(1940),《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1943) (二)理论体系 1、基本立场

①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

②刺激痕迹(s):作用于有机体的外在刺激消失后,其作用不会马上停止,而是持续一段时间。这时这种持续的作用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r),而后又最终导致了外在行为反应。 ③赫尔的公式S-s-r-R 2、赫尔的学习理论 两种不同的行为适应手段:

(1)用神经组织固定下来的感受器-效应器联结(2)有机体去自动获得有适应作用的感受器-效应器联结 学习或行为建立的基本条件:接近,强化(初级强化、次级强化) 3、反应势能说

反应势能构成的两因素:

①内驱力:引起有机体组织状态的刺激,是有机体一切行为与反应的动力 ②习惯强度:感受器冲动与反应发生间的力量

反应势能是内驱力与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以公式表示:sER=D×sHR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简介(Skinner,1904-1990)1938年《有机体的行为》,1953年出版《科学与人类行为》,1954年《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1958年《教学机》,1963年《五十年的行为主义》 (二)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行为

心理学的任务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公式为:R(反应)=f(S·A)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

(1)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两个因素:操作及强化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3、操作强化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 格式塔心理学

1、倡导者: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2、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形状。

3、宣称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呈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与创立

一、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1、康德的先验论2、胡塞尔的现象学3、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4、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 (三)心理学方面

(四)自然科学背景

场论:场是一种整体的存在,是一种新的力学结构的实体。

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不涉及形状、距离、大小,而以严格的非数量的方式来表述空间的内在关系。 向量学:是一种表述空间路线定位的几何学。 二、创立

第 13 页 共 29 页

(一)惠特海默(Wertheimer,1880-1943)

似动现象(Φ现象):当物体并没有实际的物理运动时,却知觉到了物体运动的现象。 1912《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1923《知觉群》,1945《创造性思维》 (二)苛勒(Kohler,1887-1967)1917《人猿的智慧》,1929《完形心理学》,1940《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4《图形后效》,1969《格式塔心理学的任务》 (三)考夫卡(Koffka,1886-1941) 1924《心灵的成长:儿童心理学导论》,1922《知觉格式塔学说引论》,1935《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直接经验:1、客观经验:可共证的经验2、主观经验:不可共证的经验 (二)行为:

1、整体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地理环境、行为环境

2、行为分为三类:真实的行为、外显的行为、现象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一)整体的观察法(二)实验现象学的方法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2、临近原则3、类似原则4、闭合原则5、共同原则6、良好完形原则 四、同型论:大脑皮层上的神经活动形式与知觉过程的形式是相同的,同时,知觉与大脑皮层的这种功能并不是学习获得的,而是先验的机能,这种观点就被称为“同型论” 五、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顿悟说:顿悟:自发的对某种情境内的关系的豁然贯通。 1、利用现成工具的实验; 2、制作工具的实验

(二)顿悟与迁移:整体或格式塔的迁移

小鸡实验:小鸡习得了一种关系,即食物与较暗一张纸的关系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完形而发现新完形的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1)把握问题的整体而不要纠缠问题的细节(2)要冲破形式逻辑的束缚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基本特征,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和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 教学中首要是使学生建立于顿悟基础上的理解。

(四)记忆

1、记忆痕迹:记忆过程之后依然保持在大脑中的那部分信息。 2、个别痕迹与痕迹系统

个别痕迹:由小的、个别事物或经验所形成的记忆痕迹。

痕迹系统:是有关个别事物或各类物体的记忆的持久特征或基本特征的联结。 3、记忆内容的动力性变化 六、评价

(一)贡献

1、对冯特元素主义的批判具有进步意义;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3、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独具特色;4、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很大;5、对美国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第 14 页 共 29 页

(二)局限

1、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2、格式塔学派的实验不够严谨

第三节 拓扑心理学

拓扑学是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以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其基础,严格以非数量的方式表述空间的内在关系

一、主要特点

1、从研究方面看,另辟蹊径,致力于需求系统或心理动力层面的研究。

2、从理论基础看,勒温对心理现象主要采用向量的分析、拓扑学的陈述和场理论来解释。

3、从研究对象来看,勒温集中于从社会场视角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 二、拓扑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㈠格式塔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拓扑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特色是整体观;场论思想是勒温生活空间理论的来源 ㈡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的影响:勒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门实验的动力心理学,而不是思辩的动力心理学。 ㈢拓扑学和向量学的影响

拓扑学是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以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其基础,严格以非数量的方式表述空间的内在关系 向量学:是一种表述空间路线定位的几何学。 三、拓扑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科学观: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和伽里略的科学观

前者认为内在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动因,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内在的本质。

后者认为一个物体的行为不是由其内部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当时当地作用于物体的所有因素的整体所决定的。 四、基本理论

㈠行为公式:B=f(PE)

1、行为随人与环境两个因素而发生改变。

2、E指心理环境,即对人的心理事件世纪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而非指行为环境。 ㈡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 )

1、心理场(心理生活空间)主要是由个体需要和它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它包括有可能影响个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事件。用来表示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

2、三类决定行为的全部有影响的事实: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准概念的事实。(根据“实在的是有影响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三)行为动力

1、需求(need)两种:需求(客观生理需要)和准需求 2、紧张(tension )

3、效价: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对象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 4、矢量:指人与一定的对象间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5、障碍: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 6、平衡

(四)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第 15 页 共 29 页

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

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

第七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含义:是一种神经症理论;是一种潜意识理论;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 特点:

从产生条件看,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 从研究对象看,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从研究内容上看,重在探讨潜意识。

从研究方法上看,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①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②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压抑而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 二、文化思想背景

(一)达尔文和赫尔姆霍茨

(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

(三)莱布尼茨(微觉和统觉)和赫尔巴特(意识阈) (四)费希纳无意识思想的影响(冰山理论) 三、心理病理学原因

中世纪及以前 :迷信观

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机体病因学 19世纪 :心理病因观

1、两术(麦斯麦术和布雷德术)(1)麦斯麦(Mesmerism)(2)布雷德术(Braidism) 2、两派(1)南锡派:法国医师李厄(Liebault)创立;(2)巴黎派:以沙可为领导者 共同点:都相信催眠,并用于治病 不同点:

a、对催眠的性质看法不同。

南锡派:催眠与神经症无关,它完全是暗示的结果

巴黎派:催眠状态是一种病症,多半与神经症无严格区别 b、对催眠的机制看法不同

南锡派: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催眠,不大注意其生理变化。 巴黎派:把催眠视为神经系统的疾病,专门注意催眠状态的生理变化。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Sigmund Freud,1856-1939) 1895《关于歇斯底里之研究》(或译为《癔症研究》,《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是精神分析的正式起点,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建立。1900《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成。1901《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5《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1910年,国际分析师训练委员会成立。《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无意识,特别是潜意识

第 16 页 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