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政治考点解析之哲学部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20年江苏高考政治考点解析之哲学部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c3ae2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c

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一: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只有完整地理解它,才能正确理解其他地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

3、理解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 ① 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才识物质的唯一特征。同时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②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征。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又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

③ 要知道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是指有形的实体,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唯一特征。两者不能等同。

④ 要划清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对物质含义上的界限。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认为物质由实物构成,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则将物质同原子等自然科学物质具体形态等同起来。

⑤ 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精神的东西。

4、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不是一回事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有区别的。客观实在是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又是有联系的。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5、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①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考点二: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运动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排列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运动形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求: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 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 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三: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与规则、定律不能等同;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定律、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

3、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但这不是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4、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是统一的:

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紧密相连。正因为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才决定了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但决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本身。

5、任何规律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发生变化的。 6、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7、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考点四: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标题 世界观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

实际运用

复习注意

必须遵循①“三个代表”重要思①规律发生作用是规律,按客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观规律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条件从而改变事,实事求规律的新的认识,坚持规律发生作用的形是

以此为指导是按客观式,而不是改变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