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0c84a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d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说课环节: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

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 “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

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协作学习,分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史的进一步了解和论证,并采用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回顾历史新课教学

理想实验 科学推理 总结交流 讨论理解 联系生活 合理解释 七、板书设计

一、回顾历史

二、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说明:①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①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有惯性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反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③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外力、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八、教学反思:根据教材特点,抓住人类历史上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

的不同观点,以“史实”为线索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的历程,这, “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又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功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思识,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本节教学重点是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人类认识这个问题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认识到要克服平时那种仅根据日常经验就对问题作出结论的不良习惯。通过简单实验,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切实体现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的课程理念。

下面开始我的讲课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 同学们:

1)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匀速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2)视频:拉桌子,桌子动,不拉,不动。

提问:运动的物体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呢?运动和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2、回顾历史,新课教学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力和运动方面的研究和看法;在上课之前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一份表格(下表),一边上课一边填一下,下课前老师看大家的完成情况。 人物 时期 观点 依据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伽利略(意大利) 笛卡尔(法国) 牛顿(英国) 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上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黑格尔称其为人类的导师,恩格斯称其为最博

学的人。怎么样?牛人。那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

老师: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前面视频中的桌子,用力拉它它运动;不拉它就会停下来对不对?那么我们总结一下他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那么,他的观点呢,直到300多年前才有人对其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伽利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后人眼中的伽利略。爱因斯坦: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史蒂芬-霍金: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所以说到今天到伽利略咱们的物理学才刚刚开端,伽利略就是我的偶像。那我们回想一下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

老师:对,伽利略发现运动的物体终究要停下来,他认为这是基于物体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所以,伽利略大胆猜想: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如果它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总结一下伽利略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不是就有力的驳回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 3、通过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忽略摩擦力的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的魅力

1)重温初中伽利略理想斜面:

同学们,我们再来一起回想一下初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两组对照实验,同一材质倾斜面上同一高度处静止下放一物体,一组水平面为玻璃板,一组水平面上放上毛巾。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没有毛巾的一组物体运动得较远,为什么呢?正是由于毛巾上摩擦力更大。 2)教师演示斜面实验 我们再来看这一个动画:

客观事实:在对接斜面的导轨上铺上毛皮纸、改铺蜡纸、不铺任何材料,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上升的位置。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小球从一个斜面的高处滚下,会滚上另一个对接的斜面,摩擦力越小,越接近原来的高度。

假想:当摩擦力大小为零,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会上升到什么样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