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 张树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 张树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17b81d30722192e4436f664

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 张树军

持人:各位学者、各位来宾,同志们,下午好!非常欢迎各位参加广州讲坛学术报告会。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张树军同志到我们广州讲坛做学术报告。张树军同志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主要承担中央交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重要著作的编写和修改任务,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张树军同志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毛泽东之路——民族救星》、《红军长征史》,张树军同志主编的《红军长征史》是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同时题词,当时中国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都为这本书题词,这本书也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张树军同志还著有《张国焘》、《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延安整风实录》等著作。学术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3年7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解《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今天张树军同志能够给我们讲课,确实是我们的荣幸。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张树军同志给我们讲课。

张树军:首先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给我这么一次机会。刚才主持人介绍了一下我的情况,有些是言过其实,应该说对长征有一点研究,但是研究也不够深入,今天广州市委宣传部让我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也不能不来,也不敢不来,主要是交流一下。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从去年开始,像我们中央党史研究室还有中央有关宣传部门都在想怎么纪念,今年中央还专门发文就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宣传进行部署,在一项一项的落实,今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军博开展,我们也是主办单位之一,当天晚上很多领导也去参观了这次展览,17号晚上还有一个专场,18号晚上还有一个专场,一共是三个专场,18号这次是外国驻华使节,所以按步就班,按照中央的部署,现在各项活动都在展开。再过两天,也就是10月22日,也就是红一二方面军会师时会有一个纪念会,大家到时就可以注意收看电视的转播了。

长征,尤其是今年以来,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有很多大量宣传长征的一些文章,或者是一些著作的片断等等,甚至有一些图片,其他的一些学问作品等很多。应该说社会各界不纯粹是搞理论或者是历史研究的,对长征的历史都有所了解,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又重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长征》,所以说长征在全国各个阶层,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应该说普及程度还是非常高的。我今天讲这个题目,难度是有一点,我自己觉得啊,我今天想分四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因为给我出的题目是《长征的艰难历程及其历史意义》,这个题目就一目了然,当然首先就是要讲一下长征基本的历程,或者说基本的过程,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把长征的概况再归纳一下,因为直到现在,有一些宣传品,或者说作品,还有在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同志的概念当中,长征跟这些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他们所了解的知识不太一致,比如讲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25000里长征,这次军博的展览,最后是65000里长征,就是有很多新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首先要介绍一下基本的历程、基本的概况还是有必要的。

先介绍一下长征的定义。我们经常说的红军长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25军先后从长江南北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撤出,向陕甘地区的战略大转移。这里面有很多新的含义,我们讲的长征,不仅仅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而是三大红军主力,红一、红二、红四,包括红25军,这四支红军的长征。在座有一部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同志可能还有记忆,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的时候,是1985年10月份纪念的红军长征五十周年,从建国后一直到文革期间,把长征仅仅局限于是第一方面军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所以纪念是中央红军1935年10月达到陕北的日子,而不是纪念全部参与了长征的红军三大主力加上25军的长征,所以在定义界定时首先要明确。这是第一大点的第一小点。

第二点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长征的原因或者说背景。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这个大家多少有一点了解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在21年一直到27年“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7.12”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从三大开始,23年开始跟国民党合作,广东就是国共合作重要的发源地,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仅有的就是叶挺,叶挺也是广东人,率领开始是铁甲车队,后来发展为独立团。1923年三大之后一直到大革命失败,这是大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

反动派向国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共产党员到27年发展到最高峰时是三万多人,大革命失败之后迅速降低到一万人,当时的形势确实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风。 大家都学过历史都知道,我们中共中央举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首先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然后在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革命和起义的方针,之后各地陆续爆发了党领导的起义,到1928年初的时候大大小小一共爆发了近百次起义,其中著名了除了南昌起义,还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当然秋收起义,我这个地方要解释一下,不单单指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其实秋收起义的范围很大,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是秋收起义的一部分,因为党中央统一部署要利用秋收季节发动暴动。经过这些起义,当然有的很快失败,应该说绝大多数失败了,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从城市走向农村,农村包围城市。凡是走向农村的大部分都保留下来,经过逐渐的发展形成几个大的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福建一带,开始叫赣南闽西根据地,后来发展为中央根据地,还有鄂豫皖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的诞生地。还有湘鄂西这一块,还有湘赣,北方还有陕甘根据地,广东这边也有,就是稍微小一点,琼崖,大大小小十几块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当然历程是非常艰难的,这就引起了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震惊,或者是恐慌。所以从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就部署对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这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就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特别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我们中央首脑机关,除了党中央在上海之外,大部分都是在这里。而且上海的中共中央,由于执行了左的错误方针路线,也于1933年1月在上海呆不下去,也迁到瑞金去了。

所以蒋介石围剿的重点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也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部队番号我在这里不解释了,有时候叫中央红军,有时候叫红一方面军,反反复复变了很多次,但是就是指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一支部队。前三次反围剿在朱德、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1931年1月王明上台,开始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的统治,王明开始只是政治局委员,不是常委,也不是党的最高负责人,甚至于候补常委都不是,那为什么说以他为代表的错误路线呢?就是因为这次错误路线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王明是喝墨水回来的,从苏联回来的,典型的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王明是31年1月六

届四中全会上台,9月份就去苏联了,一直到39年11月才回国。整个这期间,应该说他不在国内,在国内当然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博古,他主持党中央的工作。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继续执行了王明左的东西,同时在土地革命、劳工政策各个方面推行了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特别是军事方面。共产国际派来了一个顾问,长征中有几个外国人,其中有李德,还有英国的传教士勃沙特,最近他写的《神灵之手》也出了,这个一会儿再说。 由于执行了一些左的东西,毛泽东、朱德等在中央根据地长期斗争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也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主义,指责毛泽东是右倾等等。苏区中央局还有临时中央就排挤了毛泽东,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第四次反围剿继续贯彻毛泽东、朱德的方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从1933年3月开始,蒋介石集结了一百万军队,向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大围剿,其中50万兵力对付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很严峻。第五次反围剿当然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不管是谁指挥,肯定是会失败的,因为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悬殊。但是如果战略战术得当,粉碎第五次围剿还是有可能的,至少不会遭受后来这么大的损失。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毛泽东离开了红军的指挥岗位,博古这个人啊,他跟王明是同学,他那个时候很年轻,他在党内负总责的时候才27岁,毛头小伙子,又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他在军事指挥上主要依靠李德。而李德是外国人,学的都是正规战的战略战术。我们经常看一些外国的电影,包括拿坡仑时代的,打仗都是有阵型的,当然不像那个时代太正规了。我们在中国这种情况下,行之有效主要还是运动战,配之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他不了解。毛泽东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他的战略战术,有很多名言,比如说“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包括“诱敌深入”,如果就在这里打,不让敌人进入根据地,你没有这个兵力,就可以让一部分敌人进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消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会粉碎敌人的围剿。而这一套被博古和李德放弃,造成被动的局面。

到1934年4月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广场保卫战,死守武昌,经过18天的战斗,我们最终失利,伤亡非常大。等于从这个时候开始,是一个转折点,就是中央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没有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接受毛泽东等其他人的建议,比如像闽浙赣方向进军。(我现在说的这些简称,大家可能都知道,闽、浙、赣就是福建、江西、浙江那一带。)没有接受,而是继续采取很多战略原则,像两个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