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1ec235589eb172dec63b75c

量的修正。

(3)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及入海水量,填报附表2-5-5。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省境水量、流入省际界河水量,填报附表2-5-6。分析水资源一级区各年代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的变化趋势。

(六)地下水资源量

1.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本次评价要求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

2. 要求详细调查统计: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实际开采量资料(用于农田灌溉的部分要求单独列出),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引灌资料,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等试(实)验成果资料,以及已有有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3. 要求绘制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山间平原区2000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附图2-6-1),地下水埋深(单位:m)共分8级,分别为:<1;1~2;2~3;3~5;5~10;10~20;20~50;>50。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情势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按表2-1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绘制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附图2-6-2),

24

并要求在该图的右下方列出I、II级类型区名称及面积。

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I级类型区 划分依据 名称 II级类型区 划分依据 名称 III级类型区 划分依据 名称 均衡计算区 一般平原区 : : :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特征及厚度 均衡计算区 : : : : 均衡计算区 : : : 均衡计算区 : 平原区 次级地形地区域地形貌特征、含地貌特征 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 内陆盆地平原区 山间平原区 (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台塬区) 沙漠区 一般山丘区 岩溶山区 山丘区

5. 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重要依据。水文地质参数包括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水文气象、地下水位动态、包气带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灌溉定额以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考虑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选取符合当地近期下垫面条件的数据,确定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选用值。

6. 平原区M≤1g/L及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③浅层地 ③

矿化度(M)范围界线采用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成果。

25

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1)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同时计算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进行水均衡分析。

(2)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中,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用以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成果用以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在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降水量P采用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计算区的逐年降水量;1980~2000年期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值可根据当年的年均地下水埋

深Δ和降水量P,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1956~1979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可根据近期条件下平均地下水埋深Δ以及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量P,分别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要求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3)。模数分区共分6级,单位:万m3/a?km2,色谱为:<5淡红色;5~10橙红色;10~20淡黄色;20~30淡绿色;30~50淡兰色;>50深兰色。

2)其它各项补给量均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进行年均值计算,并以此作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分项补给量。

3)以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体补给量。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调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独列出。为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上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要求将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区分出来。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地表水

26

体中河川基流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确定。

4)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山前侧向三项补给量之和为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

5)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

(3)各项排泄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并调查统计1980~2000年期间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2)评价计算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为该评价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总排泄量。

(4)要求采用1980~2000年期间地下水位等资料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蓄变量。

(5)平原区水均衡分析方法:

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评价计算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Q

总补

)与总排泄量(Q

总排

)的均衡关系。在人类活动影响和代

表多年的年数并非足够多的情况下,水均衡还与均衡期间地下水蓄变量(ΔW)有关。因此,在实际应用水均衡理论时,一般指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水均衡关系,即:

Q 总补-Q总排±Δw=X

(2-1)

(单位均为万m3)

X?100%=? Q总补 (2-2)

式中,X为绝对均衡差(万m3);?为相对均衡差(无因次)。

当X=0(亦即?=0)时,可近似判断Q总补、Q总排、ΔW三项计算成果基本合理;|X|值或|?|值较小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