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35a2244b35eefdc8d333e0

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夏水按时来到,流域中许许多多小川都灌注到黄河里来。河床中径直的水流非常之大,河面加宽,以致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隔水相望时连牛或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神扬扬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儿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这时,河神才开始改变他自得的神态,抬头仰视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话说的‘〔有些人〕懂得的道理稍微多一些,就以为谁也比不上自己了’,这句话就是讲的像我这样的人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还少,伯夷的义气还轻的,起初我还不相信〔这种评论〕,如今我见到您这样无边无际而难以穷尽,〔才开了眼界。〕如果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受到那些学问高深的人的讥笑了。”

2.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韩信说:“汉王待我十分恩厚,把他的车子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别人家车子的要装载人家的祸患,穿别人家衣服的要关心人家的忧患,吃别人家的食物的要为别人的事情而死。我怎么可以只顾私利违背道义呢?”

1、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立名者,行之极也。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4、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5、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1、我听说:善于修身,是智的根据;同情施舍,是仁的起点;不随便取予,是义的表现;懂得耻辱,是勇的标志;树立名声,是行的顶峰。

2、父子之间要讲究亲情,君臣之间要讲究仁义,夫妇之间要讲究分别,长幼之间要讲究顺序,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

3、诗歌,是心情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現,感情在內心激荡而表现在语言上。 4、(姜嫄)将他丢在窄巷里,牛羊庇护哺乳他(不死)。 5、人生在世,死去就像早晨的露水蒸发一样迅速。 重点文选 《七月》

十、加标点

田赞衣儒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 者。”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 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者矣。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 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折人之首,刳人之腹,堕人城

9

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 必虑危之,其贵人甚不安。之二者,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也。(刘向《新序》)

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十二、填空

1、《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收录了汉毛亨传、__________笺、唐陆德明_______和________正义。

2、《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宋裴骃的__________、唐司马贞的__________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李善《文选注》的主要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郑玄;(经典)释文;孔颖达; 2、《史记集解》;《史记索隐》; 3、注明典故来源;

简述连词“而”的用法

①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有时表示假设的意思,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③连接状语和动词,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加标点

余郡西三十里……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短文(10分):

1.鸩与蛇相遇……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0

3.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shà或zā)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宋·宋祁《宋景文集》)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子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设下巧计,用来适合雁奴的需要。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捕捉),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三、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7分)

四、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1.“笺云”之前是毛传。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