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概论ppt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对外汉语概论ppt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9eb5d080eb6294dd886c95

?学习策略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要有需要和动机. ?有效性——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过程性——它规定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等. ?通用性——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往往存在着基本相同的学习策略.

4、迁移

一般指已经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分为: 正迁移——对后续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 的作用。

负迁移——对后续的学习起消极的、阻碍 的作用。

5、学习方式(风格)

学习者在完成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某些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知觉偏好 物理环境偏好 社会环境偏好 认知方式 最佳时间 动机

二)情感因素

1、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就是激励个体做出行动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动机由四个部分组成:

行动的愿望和决定,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 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参与与兴趣的保持

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是因为好奇、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一般比较持久。

?外部动机——是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而引发的学习动机。比如,来自长者、权威、群体所提供的奖惩等,若外部的引诱消失,行为便很难保持。 ?学生的学习一般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合力作用的结果。

?语言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

?工具型动机——是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融合型动机——是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2、态度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感情上的好恶褒贬,并反映出行动上的倾向性。

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态度形成以后一般比较稳定,但也会产生变化。 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就是学生对第二 语言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第 二语言学习上的倾向。学习态度与学习者 的学习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学习态度与情 绪有关,情绪本身就是态度。

学习态度与学习表现是一致的。态度 是内心的倾向,表现是外显的行为。学生 内心的态度如何很难了解,只有通过他们 的学习表现去推断,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可以细分为:

?对外语学习本身的态度

?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教学设备、课程安排、同学等) ?对教材的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

三)生理(年龄)因素

对语言关键期的假说尚有不同看法——既有 人支持儿童优势论,也有人支持成人优势论。

桂诗春认为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3岁~10岁,大脑可塑性强,能习得自然语音,但容易和母语的习惯相混淆。

2、 11岁~17岁,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强,母语习惯已经形成,长期记忆能力增强。 3、 成人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理解和联想能力强,花时间少,学东西多,但无足够时间沉浸在目的语中。

语言学习成功者的心理特征

?有极强的学习动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兴趣浓厚,有学习毅力。 ?积极交际,不怕犯错误。

?既重视语言的功能,也注重语言的形式。 ?学习和习得相结合。

?对目的语文化既不排斥,也不同化。 ?认知方式不极端。

?积极利用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三、教育学

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忽视的基 础理论。汉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必须 遵循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的一般原理和一 般规律。教育和教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对

汉语教学的大纲制订、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有指导作用。脱离了这种指导,教学活动就会无章可循,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调两个方面:

?教师为主导——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学生为中心——上述决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学生是课堂中主要的活动者。 2、教师的角色定位 ?组织者 ?控制者 ?评价者 ?示范者 ?启发者 ?参与者 ?沟通者 ?信息源

3、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及对策

?认知特点——已经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但在获得和使用概念时需要实际经验的具体形象的支持。 ?心理因素——

有利因素:可塑性强,容易培养兴趣,容易适应和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文化,容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利因素: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遭受挫折或教法枯燥时容易失去兴趣;思维能力不足,不善于把握语言规律;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学习。

?教学对策

?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成效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施加\产生积极的影响.要积极面对学生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要较好地掌控\改善教学环境,形成汉语的氛围.

?要贯彻趣味性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注意对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尊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对待学生.

?快节奏\多手段\勤复习,注重听说的训练,组织小组活动,增加练习的机会 ?适当包容学生的错误,区分影响交际和不影响交际的错误.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一) 主要内容

?语言习得的定义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际中掌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人刻意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习得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一语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过程由自

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学习。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加大。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 习得 高级

? 中级 ?

? 学习 初级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二)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