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a58c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b

承诺书

我公司承诺:《**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及其所有附件材料真实有效,无弄虚作假行为,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特此承诺。

**有限公司(盖章)

2017年1月7日

III

第1章 前言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以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作为企业编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并以其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附件一并备案”的指导思想,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现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以及相关要求编制**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下称“评估”)。

评估主要对**有限公司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生产、使用、存储的风险物质进行识别以及其突发事件后果分析,在运行期间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应对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1

第2章 总则

2.1 编制目的

(1)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测算,识别企业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装置,确定企业环境风险源,计算其对外环境敏感点影响后果,评估企业现有防控能力和水平,并提出切实可行降低环境风险的措施和工作思路;

(2)作为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基础文件,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和工程上的改进提供依据;

(3)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卫生健康、消防管理提供帮助。

2.2 编制原则

此报告可用于**有限公司正常工况和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管理工作,使得企业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环境风险,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保障职工和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达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3 编制依据

2.3.1 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 (8)《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号);

(9)《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 (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2

(11)《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本)》; (13)《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正); (14)《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15)《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 (16)《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17)《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

(1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1号); (1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2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2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22)《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1月9日)。

(23)《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3年)。 2.3.2 标准技术规范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 (9)《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环监督发【2005】272号)。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1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1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1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