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译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通玄真经译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e31db081c758f5f61f6795

*老子说:天有光明,能普照光明至暗之处;大地有财富,可富藏天下,天地之自然而然,万物自然而生,民众能顺天因地,就可以不忧晦贫困了。得至道之人稳若山丘,嵬然而不动,行道之人以其为目的地,正己而足物,不是为了恩赐他人,用天之明、地之财的人不接受其德,故能安定而长久。天地自然而然,无与无夺;由于无得,故而无怨。善怒者必多怨恨,善与者必善夺。只有随顺天地之自然才能胜理,以全天理之道。所以名誉一出现损毁跟着就来,善一出现恶便跟着而来,利是害的开始,福是祸的先兆,不贪求利即无害,不贪求福即无祸,视富贵如烟云,才可以保全其身。

*老子说:圣人不穿奇装异服,没有诡异的行动。衣服没有杂色,行动不为人所注意,通达而不浮华,穷困而不丧气,荣耀而不彰显,隐匿而不辱没,奇特而不怪异,与一般人相同却不能为其命名,这就是大通。

*老子说:体道之人正己而等待时机,时机到来不可逆返,时机离去不可追拉,所以圣人不进而求,不退而让。顺应时运三年,时运在我之前离去;先于时间三年,时运便赶在了我的后面。先于时间太过,后于时间不及,只有迎之无前,随之无后,不离不就,独立其中,随时安处,才是不进而求,不退而让。天道不分亲疏远近,只赐福于那些有德之人。福的到来并非自己所求得,所以不夸耀功劳;祸的到来并非自己所生成,所以不后悔行动。安静内心,不累其德;狗吠不惊,自信其情;精诚无非分之想,所以通达于道的人不迷惑,知道天命的人不忧虑。常王驾崩,尸体埋葬于郊野,却在明堂之内为其举行祭祀之礼,这是因为神贵于形的缘故。所以神制约形则顺从,形战胜神则困顿,神便离形而去。耳目视听用之,但必须返之于神,便叫做大通。

*老子说:古代那些养神全性的人,乐德而忘记卑贱,所以功名不能动摇其志向;乐道而忘记贫困,所以利益不能动摇其心性。因此卑下而能安乐,虚静而平易。以有限的年寿,忧患天下的动乱,就如同忧虑黄河的干枯,希望用泪水增益枯竭的河流一样,徒劳而无意义。所以不忧患天下的动乱,而以自身养神全性为乐的人,就可以同他讨论道的问题了。

*老子说:人有三种怨恨:爵位太高人们就嫉妒你,官位太大人君就厌恶你,俸禄太厚人们就责恨你。爵位越高的人心意越关注于百姓,官位越高的人心胸越要谦卑,俸禄越厚的人施舍越要广博,修养到这三点则怨恨就没有了。所以,“高贵以卑下为根本,高大以低下为根基”,就是这样的道理啊。

*老子说:语言是用来表达和沟通自己与他人之间交流、交际的工具。既哑又聋,那么交际之道也就堵塞了。所以有聋哑疾病的人,就不知道沟通。难道只有单单是耳、口等生理器官的疾病!其心也被堵塞了,不知辨别,心亦和口哑耳聋一样,心也患疾病了。道是万物的根本,世间万物皆有赖道而生成,它们和道是亲戚关系,万物均以道为亲啊。吃谷食气的体道者都有高寿,他们做了国君就会给百姓以仁爱和恩惠,诸智者学习这些便由学而明。人均以无用的东西伤害有用的东西,所以知识不广博就会日无所得,因为下棋之人常切磋下棋之道,则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其闻见就深刻,不闻不问,便与既哑又聋的人划归一类了。

*老子说: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以力服人者,服者非心服,以德服人者,服者才自心而诚服。德在于给与而不在于索求。因此圣人想要比别人高贵,就要先以别人为高贵;想要受人尊重,就要先去尊重别人;想要战胜别人,就要先去战胜自己;想要鄙视别人,就要先去鄙视自己。故贵贱尊卑之别,都由道来制约它们。古代的圣王们以其言自甘在人之下,以其身自甘在人之后,于是天下百姓乐意推荐他们而不厌恶他们,拥戴他们而不敬重他们,这是施德有余而气顺于道,道归于己身的缘故。所以知道给就是取,后就是先的道理的人,就差不多接近于道JO *老子说:德少而宠爱多的人遭到谴责,才能低下而地位很高的人面临危险,没有大功劳而享有厚禄的人将要衰败。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抬高它,它反遭受贬低,有时贬低它,它反而得到了抬高”。

*老子说:小人从事为得利,利得而害亦随之而来,君子从事为获义,不为名利而名利随之而来,不为利而利至,并没有事前的约定。君子、小人所追求的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同,所以说这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言无常对,行无常义,言行不一,与德不相称的人,是小人;有审察一事之才,通于一技之能的人,是中等人;才能兼具,德才兼备,技能受才能所指使的人,才是圣人啊。

*老子说:生是精神依托于形体而存在,死是精神脱离形体而回归于自然。所以世道治理得好就以义保护身体,世道混乱就以身体保护义;死亡之日,也就是行动的终结,所以君子谨慎地体用道,不三心二意,如此而已。所以人性受命于天,由天生而成,贫富贵贱的遭遇是时运所决定的,有其才能而生不逢时,是天意,对贫富贵贱的追求有一定的办法,但能否得到则是由时运所决定,故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君子能为善行但不能保证必须就能获得幸福,不忍为非作歹,但却未必就能免遭祸患。所以君子抓住时运入仕做官,这是因为义才获得的,有什么庆幸的呢?

不逢时运就要全身而退,不要强行入仕做官,以礼相让,又有什么不幸可言呢?所以虽然身处贫贱而犹不悔的人,才真正获得了道的真谛。

*老子说:人有顺逆之气都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的治或乱全在于道,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心治即相互谦让,心乱即相互争夺。谦让就会有德,争夺就会生邪。有德就气顺,邪生就气逆。气顺则自我消耗而去给予他人,气逆则消耗他人去有利于自己。气,是可以用道来制约的。天之道,就像回声相应一样。积德则福至,积怨则祸至。学败于官多,孝衰于妻儿,祸害生于忧患解除之时,病接近于好时仍要节制。所以“若结束时的慎重能如开始时一样,那就不会把事情搞坏了”

*老子说:举荐小人归与君子之列,小人怎么能不得意;举荐君子归与小人之列,故君子所不往。虽然君子处在小人的道路上,小人处在君子的范围内,但二者同俗而不同道,即合而不同。

*老子说:圣人同死生,愚人也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在于明确分清了利与害的道理,而愚人之同死生却不知道利与害之所在。道高悬于天上,万物散播于大地,而调和则在于人。入主失和就会使天之气下不来,地之气上不去,阴阳不调,风雨失时,人民就会发生疾病饥荒。如果人主和治其气,安抚万物,那么天时地利,风调雨顺,灾害不生。 *老子说:一言正确适当,可使万人之兵不战而自动屈服;得隋侯之珠,不如得到使事情成功的途径;得和氏之璧,不如得到处理事情的最适当的办法。天下虽然广大,但喜好用兵者则灭亡;国家虽然安定,但喜好战争则危险。故“小国寡民,虽然有利器也不肯使用”

*老子说:能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是必须以德胜之的,在于得人心。能够有力胜敌的,必须强在自胜。(能够称霸成王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够战胜敌人的人,一定是个强大的人。)能胜人的,必须先胜己。自胜者强,能强者以德服人,得人之心,用人之力。能得人之心的,必须自己先得道。(而能够强大,一定是利用了民众的力量。能利用民众的力量的人,也必定是得人心的。能得人心,也一定自身修道得道的。)得道之人,则必须是柔弱之人,柔弱能胜刚强。彼弱我强,所以能战胜不如自己的人,至于和自己相等的人,是德相等,力相当。得道而自胜之人,他们所做之事是不可计量的。所以能从多次火败中转变成大胜者,只有圣人才能如此。(而能够得其道的,一定是以柔弱处世处事的。强硬尽管能胜过不如自己的人,但碰上力量与之相等的人就互相抗衡而难以取胜了。而柔弱可以胜过比自己强大的人,它的无形的柔性之力是无法计算的。所以能从多次失败中转变为大胜利,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五道德文子问什么是道,老子回答说:学问不精通,听道不精深。大凡以耳闻音的人,是为了将来能通达圣哲之智,成就仁义之行,获得功名之业啊。不精通就蒙昧不明,不精深就迷茫不通,精则深,明则达。所以最好的学习是用神去领会,中等的学习是用心思考,下等的学习是仅凭感觉。凭感觉学习的,仅学到了表面上的东西;用心思考的,便学到了内里的东西;用神去领会的,才能学到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听之不精深,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穷尽其精髓;不能穷尽其精髓,就不会体用成功。大凡听讲的法则,要虚心清静,减少盛气处静虚之状,无思无虑,心无杂念,用心体会,目不乱视,耳不苟听,专精积畜,意守一处,内意满而不散,这样,既然已经学习得到,必定会长时期地固守它,而终自受用。道这个东西,原本产生于有始,它发端于柔弱,成就于刚强。发端于短少,而成就于众长。道生万物,本有其母,均乘一气而生,气柔弱无形,成于形质,性乃刚强,道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而不寡,所以能众,孳生故不短,所以才长。十围粗的树木是由细木发育长成,百仞高的台子由地面开始筑起,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圣人效法自然的法则,谦卑所以在众人之下,退让所以在众人之后,俭朴所以自甘微小,损减所以自甘寡少。谦卑就是尊贵,退让就是先进,俭朴就是广博,减损就是大多,这就是天道的规定。天道,是德的原始,天的根本,福的门径,万物皆有赖于它而产生,有待于它而育成,有待于它而安宁。天道,是无为而无形的,在内用以修身,在外用以治人;功绩而成事业而立,便与天相连接。与天地同功,无为而无不为,虽有情却不可察,虽有真却不可识,但于窈冥之中,其情其信甚真。天子掌握了道则天下服从,就会长久地拥有社稷国家。诸侯掌握了道则人民和睦,不丧失其国土。百姓掌握了道,就可使其身全,而保其亲族。强大又有道,则不战而胜。弱小又有道,则不用争斗便可获得。举事而有道,而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则忠惠仁爱,父子有道则慈孝相亲,百姓有道则相爱相敬。所以有道就和谐,无道就暴虐,由此看来,道之于一切人,都是适宜的。道,小施行它得小福,大施行它得大福,完全行道则天下归之,归来就安抚之。所以为帝者,就是天下的归往,为王者,就是天下的朝向。天下之人不归往不朝向,就不能称作是帝王。所以帝王不得人就不能成功,得人却失去了道其位亦不可长久。失道的人挥霍无度骄横放肆,傲慢自大,自我表现自己的聪明,执雄坚强而不知柔弱,作难结怨,则必是挑起战争之人,必成为祸乱之首。小人这样做,身受大害,大人这样做,国家必然灭亡,浅的伤害是伤及其身,重的伤害会殃及子孙后

代。罪行再也没有比无道更大的了,怨恨再也没有比无德更深的了,天道就是这样啊。

*老子说:行道之人,假使别人虽然很有勇气,刺其亦不能入;虽然有技巧,击其亦不能中;刺不入,击不中,但也仍然受到了辱慢,不如使别人虽有勇气却不能刺,虽有技巧却不敢击。所谓的不敢,并非是没有那样的意识;所以不如使别人根本就没有刺、击的思想。所谓的没有刺、击的思想,也就是没有爱利之心,不如让天下的男人和女人没有不高兴的都想去爱戴拥护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可以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尊道而贵德,天下之人没有不爱戴拥护你的。所以说“勇气发于心,因为心气的支配而争胜逞强就会死,能控制住心气而不争胜逞强就可以活”。文子问什么是德,

*老子说:积累它养育它,遂顺它成长它,兼利无别,与天地吻合,由道而在德,兼及仁义礼,这就叫做德。文子问什么叫做仁,

*老子说:人君不矜夸其功劳,百姓不耻辱困苦,在大处不骄傲,在小处不苟且,兼爱无私欲,坚守长久而不使其衰败,这就叫做仁啊。文子问什么叫做义,

*老子说:人君能辅助弱小,百姓能守持节操,发达不任意而行毫无顾忌,穷苦不改变节操,始终遵循理度正行,不私自违法曲断,这就叫做义啊。文子问什么叫做礼,

*老子说:人君能端庄严肃,百姓能谦卑恭敬,退让而坚守柔弱,争取做天下最为柔弱之人,立心于警惕之中,立命于柔弱之道,这就叫做礼啊。所以修养德百姓就服从政令,修养仁百姓就不会纷争,懂养义就会使百姓平正,修养礼就会使百姓尊敬。四者都修磊到了,国家便得安宁。所以事物的生在于道,长在于德,丢在于仁,正在于义,敬在于礼。不积累不养育它,就不能顺利地成长;不仁慈不爱护它,就不能成就;不匡正不规范它,就不能保持长久;不敬重刁尊宠它,就不能认为贵重。所以德是百姓所尊贵的,仁是百姓所胸怀的,义是百姓所畏惧的,礼是百姓所敬崇的。这四者,是文的顺序,是圣人用来驾御万物的根本。君子无德则百姓怨恨,无仁则百姓纷争,无义则百姓残暴,无礼则百姓叛乱。四种原则不立,便叫做无道。无道而又不败亡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老子说:上古道德最高的时代,商人很便利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农人快乐地在农田上耕作,大夫安心他们的职位,处士则在家修养他们的道德,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草木不短命而早死,河出图,洛出书祥瑞尽现。到了后来世道衰落的时候,征收田税没有标准可依,杀戮不能停止。刑罚劝谏之人,杀死贤士忠臣,因此高山崩塌大川干涸,蠕动不息,昆虫为害,田野上已见不到蔬菜了。所以世道治理得好不肖之人就不可能单独作乱,世道昏乱贤士忠臣就不能单独把它治理得好。圣人和愉宁静,这就是性;至德之世而道行,这就是命。所以性必须遇命道德才能得以施行,命得到时运才能得以畅明,必然是先有那样的世道而后才能有那样的人。文子问什么是圣和智,

*老子说:传授而后才知道的那些,就是圣,亲身观察了解到了邪些,就是智。所以圣人经常知道祸福相倚所生而选择虚静之道,智者经常察知祸福产生的先兆而谨慎行事,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圣人能预知天道的吉凶,所以能知道祸福的生成;智者能洞见祸福发生的先兆,所以能知道祸福的由来,防微杜渐而免于凶险。祸福尚无预兆时就知道其相倚所生,这就是圣;能洞见祸福发生的先兆,这就是智。既不知道祸福之所生,亦不知道祸福之先兆的人,便是愚迷之人。

*老子说:人君好智就信从一时之所遇而放任自己之智,放弃道理而任用恩惠,物多智少,以少供多,是没有这样的事的。独逞其智,必有多失。好智就会使道术穷尽,好勇逞强就是危亡之道啊。喜好施予恩惠就没有一定的名分等级,上面的名分等级不能确定,下面的欲望就没有止境,如果多敛取就会与民为仇。少敛取而多施与,其数量是不可限量的,永远满足不了欲望,所以喜好施舍恩惠,是产生怨恨之道。由此观之,财物是不足以能大用的,唯有道术才是可以继承的,才是能大用的东西,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啊。文子问说:古代的王者,用道统治天下,为之如何? *老子说:执道无为,因应天地与之变化。“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不可把持它,不可勉强去做的。勉强去做就会失败,想把持它就会丧失。”把持它的人,就会看见它的小的,看见它的小是不能成就其大的,就不会得到天下。无为的人,就是守静的人,守静就能成为天下的准则。居大,满而不溢,处高,贵而不骄。处大不溢,盈满而不亏损,居上不骄,高耸而不危险。盈满而不亏损,所以能长守富贵;高耸而不危险,所以能长守尊贵。富贵不离其身,福禄延及子孙,古代的王道都包括在这里了。

*老子说:百姓有道所能同行,有法所能同守,但义却不能让他们总是固守,威不能让他们一定执行,所以要设立国君而统一他们。国君执道,也即“一”,就可治理好国家,反复无常就会使国家动乱。为君之道,并不是有为而治,

而是无为而治啊。智者不凭借德做事,勇者不凭借力残暴,仁者不凭借位施惠。以德为事,以力为暴,以位为惠,都不是为君之道,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了。“一”这个东西,是无敌之道啊,是万物的本源啊。国君多次变易国家的法令,国家多次交易其国君,人因为其位置尊贵的关系而满足其好憎,在下的官吏因为惧怕便应合高位之人的好憎,他们的言行肯定会超出理法之外,从而使国家产生动乱。所以国君丧失了“一”,失去了为君之道,导致的动乱比国家没有国君还要厉害和严重。国君必执“一”,也即“道”,守清静无为,然后才可统帅百姓为君。文子问:“王道有几种?”老子回答说:“有一种就可以了。”文子问:“古代有用道化民,天下之人都来归附而使之称王的,有用兵武力征伐,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怎么能说天下的王道只有一种呢?”老子回答说:用道化民而称王是为德,用兵以武力征伐而统一天下也是为德啊,所以说天下的王道只有一种。用兵有五种方式: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讨伐残暴救助弱小安定忠良就叫做义兵;敌人来侵犯自己不得已被迫进行的防御自卫性质的举兵,就叫做应兵;因争讼小事心生怨恨发怒而用兵就叫做忿兵;想要得到别人的土地,想要掠夺别人的货财而用兵,就叫做贪兵;依仗其国家强大,自夸其民众之多,炫耀其势力于别国而用兵,就叫做骄兵。用义兵可以称王,发应兵可以胜利,兴忿兵必然失败,起贪兵必然覆灭,举骄兵必然灭亡,这就是天道。

*老子说:舍掉道而放任智的人是要有危险的,放弃理而专用才的人是要有忧困的,所以守持名分等级遵循道理,才能失去了而不忧患,得到了而不喜悦。成功并非是由于自己所做出来的,得到了也并非是由于自己的刻意追求,进入的东西接受它而不取用,出去的东西授与它而不给予。依春天而生长,依秋天而死亡,生的时候不感谢其德,死的时候不产生怨恨,因循自然,无德无怨,就接近于道了。文子(平王)问日:王者得其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文]日:若江海即是也,淡兮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文子问:称王的人得到百姓的爱戴那会怎么样呢?老子回答说:就像是江海那样罢了,平淡而无味,不是依仗他的才智物利,而是所以为百川之王的道理,在于它们善于接纳比自己小的水流,所以说它们是先小而后大,善于以小养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水流的领袖,在于它们处在一切小水流的下游,所以才能做小水流的领袖。因此,人君欲统治百姓,必须要先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虚;要君临天下,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百姓之后。天下必效法其欢爱,行其仁义,而无苛刻之风气。所以,圣人在百姓之上进行统治,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在百姓之前领导,而百姓不认为有妨碍,故天下的百姓对其爱戴而不厌弃。如此,虽然是边远地区不同习俗的民族和国家,虽然是蚊虫的飞行和爬动,都没有不相亲相爱的,道的作用就是这样大,所以执道而行,无往而不通,无往而不顺,能为天下贵,为百姓所爱戴。

*老子说:执一个时代的法典,用以非议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就譬如用胶水粘住了瑟的弦柱还去调音一样的拘泥而不知变通。作为圣人,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懂得时代不同则形势变化,时间不同则习俗改变的道理,根据时代的不同而立法,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应变举事。上古的帝王,法度的奉行是不同的,并不是故意改变对立,而是时移事异的缘故。因此圣人不效法那些已成的法律,而效法上古帝王用来立法的精神,并因时而变化。圣人的法律是可以观察到的,但他们所以立法的根据则是不可推究的;圣人法律的言辞是可以听到的,但他们所以立言的根据则是不可言述的。三皇五帝以天下为轻,无心于万物,把死生等同起来看待,生不喜死不忧,与刚柔相卷舒,与阴阳相屈伸,顺应自然的变化;胸怀道德推行精诚,用以明见万物之真情实质。上以道交友,下即以教化修身。现在想学圣人之道,却学不到他们清静光明之德的精神,有道无位的圣人坚守那些法典,推行那些法令,一定是不能治理好的。文子问为政之道,

*老子说:以道去治理百姓,以德去教化百姓,不炫耀才能,不施加威力。减损才能和威力而坚执道德,人君贪利则贪婪之人竟相逐利,人君有欲望百姓就会心乱,所以不炫耀才能,使百姓不纷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使百姓不为寇盗,不可有欲望,使百姓之心安定。为人正直而不缺损,以廉洁清静民心,去其邪污,但不要损伤道德这个主体,不居功自傲自夸。以道统治百姓,百姓就会亲附;以德教化百姓,百姓就会服从;不炫耀才能,百姓就会富足;不施加威力,百姓就会纯朴无争。不炫耀才能就是俭朴,不施加威力就是不敢。以道亲近百姓,百姓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以德赠与百姓,百姓就会接受,俭朴可以自全其身,不敢可以自安其身。不以道下亲百姓,百姓就会离散而不亲附;不以德教化百姓,百姓就会背叛;炫耀才能则百姓争名于朝;施加威力则百姓兢会产生怨恨。离散则国势衰落,百姓背叛则人君无威信,人人争名则轻薄为非,百姓怨恨人君则王位危殆。如果这四点能诚心修养,即以道去治理百姓,以德去教化百姓,不炫耀才能,不施加威力并行不悖,就接近于为政之道了。

*老子说:人君之言是百姓所共从的,百姓之言是人君所取用的,人君之言是不可改变的,百姓之言则是权变的,唯有圣人才能够知道权变的道理。言而必信,行而必果,约而不违,为天下高尚的情操,正直得告发父亲偷羊,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