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302dcece009581b6bd9eb49

四、温庭筠

中唐开始,爱情题材升温,这时,人们对女性生活、爱情题材大有兴趣,不仅传奇以爱情为最多,诗也成为写闺阁、写情爱的形式,不仅正面写女性和爱情,甚至连写景、咏物都注入了浓重的脂粉气、明显的性爱意识(即绮艳题材的泛化)。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李商隐、温庭筠以绮艳为特色,就是势所必然了。 温庭筠(812?-866)与李商隐、段成式同年生,齐名,且都排行十六,故有?三十六体?之称。温诗与李诗都注重诗的色泽美、形体美,但温诗缺少李诗的迂曲缠绵的风致,而显得清浅、发越。温诗爱情题材的内容较多,颇有乐府风味。 第五节 杜牧与许浑 一、杜牧的气质与诗歌创作

杜牧(803-852)才气纵横,抱负远大,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学倾向上,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风气,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献诗启》)。追求格高韵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但是,杜牧亦多绮情柔思,加上仕途迍邅,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凄婉悲郁之调。

二、杜牧与许浑咏史怀古诗

长庆以后,唐王朝的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袁行霈主编本《中国文学史》)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泊秦淮》,伤悼、悲郁情调。《赤壁》,议论、感慨与伤悼。许浑《咸阳城东楼》。

第六节 晚唐诗

大中以后,唐诗真正进入了它的衰落期。

咸通后期,唐王朝进入了动乱岁月。政局动乱、仕途险恶,唐诗也进入它的最后一个阶段——衰落时期。

这时期,一部分诗人还继续关注社会,在诗中反映民瘼与世乱,较为有名的是:聂夷中、杜荀鹤、郑谷、韦庄、罗隐。

另一些诗人,则以?江湖散人?自命,在避世中寻找一点闲散的意趣,他们有陆龟蒙、皮日休等。皮、陆二人晚年在苏州游从,诗酒唱和,合称?皮陆?,俨然唐末江湖隐逸派。

此外,还有一些诗人如韩偓、吴融、唐彦谦,则是在温李诗风的浸染下,在女性、爱情的温床中寄托自己。韩偓(842-914?)以香奁诗闻名,还以香奁名集。杨海明《唐宋词史》辟专章述论韩偓为词道夫先路的意义。 训练题

1. 背诵以下作品:白居易《轻肥》、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2. 解释下列名词:大历十才子、韦柳、元白、元白诗派、韩孟、韩孟诗派、张王

3. 试述中唐诗变

4. 试述白居易诗歌的历史影响 5. 韩孟诗派有什么特征

6. 李贺歌诗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色

7. 背诵以下作品:《贾生》《锦瑟》《马嵬》 8. 描述李商隐?无题?及相关诗的诗境 9. 比较李商隐七绝和盛唐诗人七绝写作上的差异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

唐文的大盛,比诗来得晚,要到中唐才出现盛极一时的景观,才产生足与诗中?李杜?比美的?韩柳?。本章将简要梳理唐文的发展脉络和中唐古文的成就。 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一、唐代骈文概况

骈文盛行于南北朝,入唐,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冲击,并没有削弱它的声势,却使它在调整(律化和散化的调整)、完善和适应唐代新文化需要中,保持了持续的发展。一直到开元时期,它都是章、表、奏、启、书、记、论、说诸文种的必用文体。唐代骈文大家,自?初唐四杰?到盛唐的?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中唐的大儒陆贽,晚唐的?小李杜?,在骈文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不过,自南北朝开始,骈文就被视为浮艳靡丽文风的载体,而受到儒学批评家的声讨,自梁朝裴子野,西魏宇文泰、苏绰到隋的李谓都曾 尖锐地抨击骈文文风,但是由于他们的批判的武器(复古的主张)太老旧、陈腐,未能动摇骈文的根基,骈体的生命力依然壮健。 直到中唐,在政治革新的大背景下,以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革新才裹挟着儒学复兴的气势,抢回被骈文长期占领的地盘,古文的复兴大大抑制了骈文的势头。不过,在韩柳去世后,古文衰落,骈文又再一次得以振兴。 二、古文运动的内涵

以运动来指称文学现象,这是现代人的说法。但用以称呼中唐的古文革新却是合适的,因为这次文风改革有明确的批判对象,有正面的理论,有领袖和一批追随者,创作实绩可观,形成了声势。 唐代古文运动是指发生在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大约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其指导思想是?文以明道?说,要求用散文阐明儒家之

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参与者很多,有李观、欧阳詹、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以及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这场古文运动,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绩,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对骈文有压倒的优势,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三、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

1. 政治革新的需要。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贪吏横行民贫政乱,社会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一批文化人开始在思想文化上寻找原因,韩愈柳宗元虽然在政治观点上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认为儒学的衰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认为古道复兴才能天下大治。而?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这才有了文体的革新。胡守仁先生说:?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质是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叙论》)

2. 骈文与散文消长、兴替的结果。如前所说,骈文是唐代市场很大的文体,但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存在着反骈复古的力量,这种力量长期潜滋暗长,到了中唐,终于积蓄为巨大的破坏和建设的声势。 3. 南北朝以来的复古文学思想调整、纠偏后的成果。前代古文家倡导的改革只是纯粹的复古,如苏绰仿《尚书》作《大诰》,企图以此为文章准式,结果被后人讥为假古董。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仍然站在儒家?教化?说,和?文关兴衰?的陈旧文学观念的基点上,把?道?和?文?对立起来,或者提出重道轻文的主张,或者要求回到《尚书》典谟训诰文体中。对上述正统文学家的纠偏,才能有古文的复兴。

四、韩愈的古文理论:文以明道

1. 否定了乐正教化、文关兴衰的陈旧文艺观。他们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在选人任人,应该以道德、才学为用人的标准,建立以贤驭愚的社会体制。文的作用主要在于修身正心,学习古代经典目的是修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