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302dcece009581b6bd9eb49

第二章 盛唐诗歌

从玄宗开元年间到代宗初年,唐诗进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史称盛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典范的形态。王世贞:?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 第一节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诗题材与王孟创作概况

唐代是一个健康、开放、富有活力的时代,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说:?当唐代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展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开放的社会下,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更少拘束、更不伪饰,它更接近人性的自由本态。换言之,在唐代,充满着一种青春、浪漫的气息,一种显得粗野、狂放的精神。盛唐便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精神,只要看看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为?逸品?的那些画家的逸事,读读杜甫《饮中八仙歌》中 那些稍带夸张的漫画式的酒仙形象,将能得到最生动的材料。 盛唐文人最典型的人生选择是:走边塞、入山林。前者最直接地体现了昂扬奋发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成为当时文人最深刻的情感。他们或者弃笔从戎,远赴绝塞,把自己的功业幻想变为直接的行动,或者通过送人从军,间接地表达对立功扬名的艳羡、神往。后者与少年气、英雄胆无涉,可是他们的这种选择绝没有其他时代的枯寂、苦涩,因此,他们的隐逸山林,回归田园,更具盛世风采,表现在王维、孟浩然的静谧、空灵的山水田园诗中,就是人天圆融契合的境界。

以上两个方面就构成了盛唐诗的两大主要题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当时的诗人也以此划分为两个群体:边塞诗人群体和山水田园诗人群体。王维和孟浩然是后一个群体的代表,但他们都有过功业抱负、政治热情。孟浩然(689-740)就歌唱过?男儿一片气?,曾?怀鸿

鹄志?;王维(701-761)早年则写有《少年行》《从军行》《陇西行》《老将行》等一批富有边塞气概的作品,开元末还奉王命实地到了边塞,写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图景。属于同一个群体的诗人还有: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常建等。 二、?诗中有画?与?诗中有禅?

王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等十分出色的边塞吟,又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颂。孟浩然也一样向往有开阔的胸怀,《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苦恼,说明他的隐退也有?藏拙?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走向自然,静听荷风竹露,闲看山花开落,成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王、孟诗风各有特点。这里我们以王维为例先看他们共同性的特征:

1.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共同特征 自然、平淡、亲切而悠然神远。

画面简净。气氛安闲。意境冲淡、超逸。 2. 画境及对画境的超越

王维是画家,并且是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创始人,在画史中留下了许多佳话,如《雪里芭蕉图》,成为关于中国文人画最经久的话题。他的?诗中有画?的特点,表现了姊妹艺术对诗歌艺术的影响和促进。 (1)色彩艺术

对青绿的偏好。色彩对比的运用。光色的综合效果。变幻的光影效果。 (2)线条与构图艺术

《使至塞上》中简洁的几何线条与图形。《终南山》的移步换形。 (3)对画境的超越

王维音乐造诣很高,?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是他自我的写照。音乐家的耳朵使他对自然声响的感

受非常敏锐,诗中的声响效果的陪衬,往往使宁静、悠远的画面更富神韵: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 禅意的追求

王维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受家庭的影响,他很早就信佛,晚年过着亦官亦禅的生活。他的诗中表现出浓厚的禅意。表现为:(1)他写的是此岸世界,但总是指向彼岸的世界;(2)他写的是有限的、偶然的自然现象,但总是在其中蕴含无限和永恒。(3)他写的是有分别的物与我,但表现的却是泯灭物我的境界。《终南别业》。 4. 淡泊的意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王维诗总体风格是:淡泊。心态淡泊,意境淡泊,口吻淡泊,色调也淡泊。在此种淡泊的韵味和境界中,他个人的全幅生命进入人天圆融契合的世界,化入无言而又自足、素朴而又逍遥的纯粹境界。闻一多《论唐诗》评云:王维的诗?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孟浩然的诗大抵也是如此。

然而王维、孟浩然并不追求远离人间的世外境界,他们在郭外的田家,在渡头、墟里,听着竹喧、看着莲舟,欣赏着?穷巷牛羊归?的农家生活画。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其他时代的山水隐逸境界是迥然有别的,而正表现了盛唐情调。 第二节 高适与岑参

一、盛唐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主题

边塞诗是盛唐极为重要的方面(其实也是整个唐代重要题材,中唐的李益、卢纶,甚至是中晚唐之际的李贺、杜牧、许浑,都有过一定量的边塞之作),甚至为不少文学史标为盛唐边塞诗派。

当时许多诗人,或入节镇幕府,有过边塞军旅的实际体验(高适、岑参、崔颢及后来的李益),或曾漫游边塞(王昌龄、王之涣、李白),对边地自然风物有真切的感受。显然,这种生活体验为唐诗带来了新的气象:气质沉雄、境界壮阔,或慷慨悲歌,或昂扬豪迈。 盛唐边塞诗人有: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王之涣、陶翰和高适、岑参。这些人基本可归为?豪侠型才士?。他们热衷功名富贵与享乐生活,性格狂放自负,是典型的盛唐意气:

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王维: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李白: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盛唐边塞诗并不着眼边塞的战斗生活,程千帆先生指出: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常是虚括,诗中涉及的战事大多不是对某场战争的反映,而有较大的概括性。实际上,边塞诗中写战斗时突出的也只是军威,注重在蓄势。就整体创作精神看,它们最深层的意义在于表现诗人的主体精神,即对功业的强烈欲求和自信。 二、王昌龄、王之涣与七绝

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浓缩,它形式短小,写事抒情不可能委曲尽致,这是它的短处,但王世懋《艺圃撷馀》却认为,它?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在简短的篇制中,它只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点,但只要这个点取得准,包含的信息丰富,就可以达?语近情遥?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