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国标本苏教版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313350f650e52ea55189860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这一单元的课文属于“亲情篇”,主要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其中《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这两篇课文是表现历史人物、事件的课文,《沉香救母》两篇连续的课文是一则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也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这一单元的练习四则主要以学用字词句和说说写写为教学重点,同时继续巩固学生查字典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从小事做起,知恩图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 懂得“忙着”的意思。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母亲的恩情》课后练习用“忙着”造句,提示学生这个词表示“动作进行中”,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 2.《沉香救母》一课首先要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故事情节,理解脉络,熟悉故事情节,学习有创造性地讲述故事。结合文后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还可以创设情境,学生演沉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运用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由老师饰演母亲,启发学生:孩子,这么远的路,你是怎么来的?路上吃了多少苦呀?从而训练学生读、说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3.《木兰从军》一课结合文后的练习,做拓展性训练,想象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练习说话、写话。在写话训练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完练读,读通才能写通,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了解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母亲的恩情》 2课时 《沉香救母(一)》 2课时 《沉香救母(二)》 2课时 《木兰从军》 2课时 《练习3》 3课时 五、学情分析

- 63 -

9.母亲的恩情 序 号: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母亲的恩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读通、读流利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来体会母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3.“母亲的恩情”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 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画出生字词语。 2.把你认为最容易读错的生字用笔圈出来,自已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 孟郊 缝补 沐浴 铭记 永远 一针针 恩情 抚摸 报答 几根 迟迟归 寸草心 湿润 注视 慈爱 光辉 著名 组内合作: (1)同桌互读互查(一人读,一人听,帮助正音)。 (2)组长带读、再个别正音。 (3)组内交流(一人读,其他人听,帮助正音)。 3.交流反馈: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复备栏 - 64 -

过渡:看来,大家的生字都认识了,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 组内合作: 1.组员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组长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其他人共同纠正。 3.比赛读书,比比谁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反馈交流: 1.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简单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把你最感动得句子读给大家听。简单说一说感动的理由。 四、整体把握,感受母爱 读到这儿,你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不到的地方,大家补充。 五、巩固练习,指导写字 出示“补 针 根 抚 摸” 1.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2.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你会写这些生字了吗?试试看!(要按笔顺书写呦!)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生字扩词。 6.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那些词语还记得吗? 孟郊 沐浴 铭记 永远 恩情 抚摸 报答 湿润 注视 慈爱 光辉 著名 2.过渡:我们上节课知道了孟郊要出远门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母亲对于儿子的恩情。 二、图文结合,感受母爱 (1)出示“深夜缝衣图” 你知道图上的人在做什么吗?她是怎么缝的呢?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 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复备栏 - 65 -

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 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 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1.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2.拿起书来跟老师读。 引读: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 66 -

复备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