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饕餮之传统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长城》之饕餮之传统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347440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5

《长城》之饕餮之传统文化

它们一甲子来进食一次,一直坚持了两千年,直到北宋。60年前,它们来过一趟。一个甲子之后,它们又要来,只是谁也不知道哪天。“它们”就是传说中的“饕餮”的形象。数十万只凶猛狡猾、训练有素的饕餮,在兽王独有的信号系统指挥下,企图翻过长城,直逼宋都汴梁。

长城上,将士们严阵以待。能说一口流利英文和拉丁文的宋朝女将军,看到城墙外,两个高鼻子欧洲人正被契丹人追杀。他们马上驮的异兽残肢,滴着绿色血液,那是饕餮的一只腿。显然,饕餮在路上了。

这就是张艺谋新作、即将全球上映的电影《长城》中有关饕餮的情节。

读影片中的饕餮:

影片《长城》塑造了至少三种体型和长相有异的饕餮:独一无二的兽王;类似十八罗汉的兽王守卫者;数十万计的普通饕餮。它们腋下生目,背部有可以发出和接受声波的构造,用来与女王的“音叉”进行通讯,长着一张长满獠牙的大嘴,头面上还有青铜纹饰,血为绿色。由“女王”带领、繁殖能力极强、生物钟极其精准的生物。且懂得作战技巧。据说饕餮是上天为了惩罚贪得无厌的纣王而降下的祸患,最初落在钩吾山上。

读史料中的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敦头山)又北三百五十里,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

1

影片中饕餮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实现了图文转换。

影片中的饕餮,其外在形象是对《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的还原;饕餮的本性特征就是不停地吃人以繁殖,乃为凶兽。

而且从头面上还有青铜纹饰,也如实地呈现了“周鼎铸饕餮”的史料记载。

这就很奇怪了,周鼎是国家重器,上面怎么会有凶残的饕餮纹饰?要知道:青铜器是古中国国家政权和神权的象征,在殷商时代,青铜器是统治者权利的象征。

原来在殷商时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至后来西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即是由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道德化,以“人文”为中心,逐步形成礼乐文明的中国文化。钱穆先生认为:经周文王、孔子的改造,中国政教精神之本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而排斥了传说之鬼之猛兽。

这也许就也是饕餮至西周中期,退出了青铜时代舞台的一个原因吧。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一步步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而“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却踪影难寻了。

饕餮已成为历史,所谓历史,就是已成为过去的事了,任凭你的力量再强,也是无法与时代对抗的。正如你登上了山峰的顶点时,千万别忘形,要知道再迈一步,就是悬崖。

然饕餮曾作为中国神兽的代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处处得见。

2

饕餮丰富了汉语词典。

思想上的饕餮盛宴,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味觉上的饕餮盛宴,饕餮盛宴这个词不绝于耳,饕餮盛宴(tāo tiè shèng yàn),指代众多的美食汇集,也可以泛指呈现各种精彩的内容,如节目、活动等,但不是成语。

饕餮一词本为贬义,所以不可代指美食家,但饕餮盛宴之“饕餮”作为形容词,与盛宴放在一起却指代美食佳肴,饮酒作乐。

饕餮于人有警示作用。

饕餮本是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食量大。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四凶之一。至《左传》时,已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这里取饕餮的比喻义,用来指“凶暴”的人。

饕餮形象之第一人,据《路史》记载:“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罗苹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史料中提到的蚩尤是三苗的首领,败在华夏族手里,据说是由于他太贪了,所以将他的形象铸在鼎上,以示“戒贪”。

除此之外,《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按《左传》记载,饕餮是指缙云氏之不才子。

丁山先生认为饕餮就是梼杌,即指鲧,大禹的父亲,其形象来自于灵蛇吞象预言。

亦有人认为可能是梁武帝的第八子武陵王萧纪。他和哥哥萧绎打仗时,拿金子诱惑手下将士,“既东下,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其他锦罽缯采称是。每战则必

3

悬金帛以示将士”。但他舍不得,所以一次也没有真的赏赐,结果打败了。萧绎将他从族谱中除名,赐姓“饕餮”(有司奏请绝其属籍,世祖许之,赐姓“饕餮氏”)。

虽然饕餮作为人的称呼,所指何人具有不确定性,但其词义却非常明确的,其主流的意见为警示之用,以免贪于饮食财物“害及其身”。

由此观之,饕餮词义由名词(凶残之兽)到形容词(贪欲和暴食),皆为贬义,到今日饕餮盛宴之美味佳肴,词义变化很大。

《长城》之传统文化可不止饕餮,中式兵器、火药、孔明灯、古诗,整部《长城》中,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即使三个西方面孔,一个先来、两个后到的欧洲雇佣兵,他们也是为着中华文明而来:偷走宋朝的火药。这就是导演张艺谋的文化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徜徉,应该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附《人变饕餮,饕餮变人》故事一则:

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包子厨中镂(一作“缕”)葱丝者也。”

包包子要有专人给葱丝镂刻花纹,蔡京吃一顿包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围着转。一个简单的包子,劳民伤财,浪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贪官污吏为什么要敲骨吸髓,鱼肉百姓了。

如果计算成本,蔡京每天享用玉盘珍馐的费用应该是天文数字,他不贪污行吗?蔡京怎么死的?饿死的。蔡京耄耋之年被充军发配到潭州,百姓对其深恶痛绝,连一个最普通的包子都不卖给他,结果就这样饿死了。王明清《挥尘后录》中说:“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

4

蔡京因吃而贪婪,因贪婪而胡作非为,因胡作非为而失去民心,因失去民心而最后饿死,最后真的埋葬在自己饕餮一般的嘴巴上了。

不知道蔡京是否在公众面前假装廉洁,袁世凯贪吃、贪婪,但在人前有时却摆出一副清廉的模样。一次,袁世凯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用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了,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值得我辈仿效。”事后,袁世凯身边的卫士告诉大家:总统吃的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西北上等小米;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需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

如果说蔡京可恨之中还有些许可悲,那袁世凯的可恨之中就只有可恶了。蔡京是人变饕餮,袁世凯是饕餮变人,更善于伪装,也更可恨可恶。袁世凯不是死在自己嘴巴上,却是被嘴巴带进坟墓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