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晶体结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五章 晶体结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43b652c7cd184254b35354b

电子层结构等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很复杂。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原子化热等来衡量。金属原子化热是指 1mol 金属变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热量。金属原子化热数值小时,其熔点低,质地软;反之,则熔点高,硬度大。例如:

金属可以吸收波长范围极广的光,并重新反射出,故金属晶体不透明,且有金属光泽。在外电压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可以定向移动,故有导电性。受热时通过自由电子的碰撞及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碰撞,传递能量,故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金属受外力发生变形时,金属键不被破坏,故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与离子晶体的情况相反。

(二)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

金属晶体中离子是以紧密堆积的形式存在的,下面的刚性球模型来讨论堆积方式。 在一个层中,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一个球与周围 6 个球相切,在中心的周围形成 6 个凹位,将其算为第一层。

第二层对第一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1、3、5 位(若对准2、4、6 位,其情形是一样的)。

关键是第三层,对第一、二层来说,可以有两种最紧密的堆积方式。第一种是将球对准第一层的球,于是每两层形成一个周期,即 ABAB 堆积方式,形成六方紧密堆积,配位数12(同层 6,上下各 3)。此种六方紧密堆积的前视图:

Page 9 of 24

另一种是将球对准第一层的 2、4、6 位,不同于 AB 两层的位置,这是 C 层。第四层再排 A,于是形成 ABCABC 三层一个周期。得到面心立方堆积,配位数 12。

这两种堆积都是最紧密堆积,空间利用率为 74.05 %。

还有一种空间利用率稍低的堆积方式,立方体心堆积。立方体 8 个顶点上的球互不相切, 但均与体心位置上的球相切,配位数 8,空间利用率为 68.02 %。

(三)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 1、理论要点:

(1)电子是离域的

所有电子属于金属晶体,或说为整个金属大分子所共有,不再属于哪个原子。我们称电子是离域的。

Page 10 of 24

(2)组成金属能带(Energy Band) Na2 有分子轨道:

Na 晶体中,n个3s 轨道组成 n条分子轨道,这n 条分子轨道之间能量差小,由于跃迁所需能量小,这些能量相近的能级组成能带。能带的能量范围很宽,有时可达数百 kJ·mol –1。能带如下图:

(3)满带、导带和空带

(4)能带重叠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导电性

导电的能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导带,另一种是满带和空带有部分重叠。如 Be,也有满带电子跃迁,进入空带中,形成导带,使金属晶体导电。

没有导带,且满带和空带之间的禁带 E > 5eV,电子难以跃迁,则为绝缘带;若禁带的 E < 3eV ,在外界能量激发下,看作可以穿越禁带进入空带,以至于能导电,则为半导体。

(2)其它物理性质

金属光泽:电子在能带中跃迁,能量变化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放出各种波长的光,故大

Page 11 of 24

多数金属呈银白色。

延展性:受外力时,金属能带不受破坏。

熔点和硬度:一般说金属单电子多时,金属键强,熔点高,硬度大。如 W和Re,m.p. 达 3500K, K 和 Na 单电子少,金属键弱,熔点低,硬度小。

金属能带理论中,成键的实质是,电子填充在低能量的能级中,使晶体的能量低于金属原子单独存在时的能量总和。金属能带理论属于分子轨道理论的范畴。

二、分子间作用力

(一)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由两个相同原子形成的单质分子,分子中只有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这种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由两个不同原子形成的分子,如HCl,由于氯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氢原子,使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边,使氢原子一端显正电,氯原子一端显负电,在分子中形成正负两极,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大小可由键矩决定。

在多原子分子中,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有时并不一致,如果组成分子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分子也没有极性,但在组成分子的化学键为极性键时,分子的极性就要取决于它的空间构型。如在CO2分子中,氧的电负性大于碳,在C—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氧,C—O是极性键,但由于CO2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直线型对称的(O==C==O),两个C—O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其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因此CO2是非极性分子。同样,在CCl4中虽然C—Cl键有极性,但分子为对称的四面体空间构型,分子没有极性,我们可把键矩看成一个矢量,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各键矢量加合的结果。

分子的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分子偶极矩的数据可由实验测定。 2、永久偶极、诱导偶极和瞬时偶极 (1)永久偶极

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称永久偶极。 (2)诱导偶极和瞬时偶极

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变成具有一定偶极的极性分子,而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偶极也可以增大。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的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诱导偶极用△μ表示,其强度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也和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所谓分子的变形性,即为分子的正负电重心的可分程度,分子体积越大,电子越多,变形性越大。

非极性分子无外电场时,由于运动、碰撞,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其正负电重

Page 12 of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