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4611ed576a20029bd642de2

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教学要求;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建议。

在“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地域发展差异”,原因是用“地域”替代“地区”,便于跟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概念区分开来。删去“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的要求,以便减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复。

在“认识区域”单元,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认识大洲”中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在“认识地区”中删去“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一要求;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标准(2011年版)》对“认识区域”单元的“说明”进行了调整,明确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选择的地区数由至少5个改为4个。

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

在“疆域与人口”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

地理新课标修订解读 第 5 页 共 10 页

稍稍降低了要求;将“省级行政区”这一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标准(2011年版)》补充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内容。

在“经济与文化”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拆分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哈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项内容,既明晰了要求,也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说出“铁路干线”的分布。删去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新增“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论题。

在“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准(2011 年版)》将标题改为“地域差异”。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较为宽泛,且“地域差异”这一标题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遥相呼应。

在“认识区域”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位置与分布”的6项内容简化成5项,“联系与差异”的8项内容简化成6项。删去“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项

地理新课标修订解读 第 6 页 共 10 页

内容。整理、归并、删去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新增具有时代特征的“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表述的结构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更为明确地指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新增“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4.“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

“乡土地理”部分原有8项“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6项,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前4项“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并且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增加了第5项“标准”,最后还从热爱家乡方面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要求。

三、《标准(2011年版)》的新要求、新变化。

1.关注“前言”导入语修订后的新提法。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入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入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

地理新课标修订解读 第 7 页 共 10 页

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标准(2011年版)》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是跟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这一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

“课程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精简为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

地理新课标修订解读 第 8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