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4bdcb2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b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①大气环流

②石油、天然气资源 ③火山爆发 ④地壳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答案】 A

D.②③

【考点】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解答】

大气环流的动力来自太阳能,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故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

2. 从青岛出发的某船于2018年4月13日16时(当地时间)到达里约热内卢(22°54′S,43°11′W),此时青岛的时间为( ) A.12日3时 B.12日11时 C.13日5时 D.14日3时 【答案】 D

【考点】

地方时与区时及其计算 【解析】

青岛为东八区,里约热内卢(22°54′S,43°11′W)为西三区,两地的区时相差11小时。 【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两地的区时相差11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青岛当地时间=2018年4月13日16时+11小时=2018年4月14日3时。

3. 4月16日北京时间15:30,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照片(如图),此时正好一列动车启动出发,据图判断该列车的行驶方向是( )

A.东南 【答案】 C

【考点】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试卷第1页,总17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

结合地理事实可知,一天中太阳所处方位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上午太阳处于东南、中午正南、下午处于西南方位。 【解答】

根据中国主要经纬线的分布可知,武汉大约114°E左右,当北京时间( 120°E的地方时)为15:30时,武汉地方时约为15时间左右,即此时当地为下午,太阳位于武汉西南方天空,物体影子朝向东北方向;根据图中人影朝向和列车车头朝向相反,可判定列车行驶方向为西南方向,故选项C正确。 故选:C。

4.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题。

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答案】 A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考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解答】

A、春雷响说明气温上升回暖,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田管理加强,所以农夫由闲转忙与惊蛰相吻合,故正确。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与芒种节气相吻合,不符合题意。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与惊蛰节气无关,不符合题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与惊蛰节气无关,不符合题意。

5. 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1)~(2)题。

试卷第2页,总17页

(1)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 A.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答案】 D B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读图可知,昼弧度数除以15°等于当地的昼长,根据所学知识,昼长相等的两地在同一半球同一纬度线上,或者昼长等于夜长的两地在不同半球相同数值的纬线上。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另一半球相反。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同纬度南半球的夜长。所以图中①昼短夜长,②昼长夜短,③昼长夜短,④昼夜等长,要有该日不是二分日,所以从南北半球看,①不在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②和③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且②的纬度高于③的纬度,④位于赤道上,①和③的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相反。由于②的昼夜长短差别在大,说明其纬度高,所以其一定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一定是该半球的夏至日。则该日③地昼长最长,仅比赤道处的昼长多1小时,说明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解答】

在地球上,同半球同一纬度的昼长与夜长是相同的;不同半球相同纬度数的地方,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昼长相加等于24小时,则两地昼弧长度相加为360°,根据图示信息,①、③两地昼弧度数之和度之和①+③=195°+165°=360°,D选项符合题意。。

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一定是昼最长夜最短,故B正确,A错误。

由于③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存在直射现象,所以不能确定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故C、D错误。

6.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如图表示。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试卷第3页,总17页

A.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②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C.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③ D.多云的夜晚④辐射能力几乎消失

(2)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温室效应”主要和哪个过程关系最密切(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D

【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使温度升高。又会向地面辐射能量,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会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 【解答】

A、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错误。

B、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错误。 C、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③,正确。 D、多云的夜晚,④大气逆辐射增强,错误。

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7.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1)~(3)题。

试卷第4页,总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