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军青岛各要塞实地勘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一战德军青岛各要塞实地勘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1b47f9941ea76e58fa04e6

这是地理位置所造成的缘故,配置在台东镇高地上的火炮群,可以十分便利的支援正面的三个堡垒.而两翼的步兵堡垒却比较困难,再加上堡垒的侧翼都临近海边,缺少天然屏障的遮蔽,容易受到敌方侧射炮火的打击.对此,德军分别在小湛山堡垒(一号)和海岸堡垒(五号)部署了众多的兵员和机动火力,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主防御线的两端。这原本就是当年德军在步兵前沿部署的特点。

至于在日德战争中,三号步兵堡垒被日军突击队首先突破,也是日军基于三号堡垒在其他堡垒中属于规模较小,火力较弱的考虑,再加上守备该堡垒的德军处于极度的疲惫状态(由于兵员不足,出现休整困难),发电机又被击毁(造成前沿地雷失效)的前提下采取多路小部队连续冲击和集中优势炮火压制德军前沿阵地的战术,同时日军又在德军步兵堡垒的两翼(即一号和五号堡垒)发动猛攻,以造成欲攻取德军两翼的假象,诱使德军出现判断错误,增援上述两翼堡垒.从而忽略了日军的真正意图.德军的三号步兵堡垒就这样失陷了。

另外,三号步兵堡垒的四周都被两道铁丝网带环绕起来,整个堡垒略呈三角形。铁丝网带的纵深宽度为10~12米,高度为2~4米。第一道铁丝网带距德军的前沿工事33米,防御墙的海拔高度低于德军的前沿工事5~6米,第二道铁丝网带距德军的前沿工事92米,防御墙的海拔高度低于德军的前沿工事7~8米。阵前的电控式防步兵地雷阵广布前沿。该堡垒的北侧铁丝网带由于地势的关系,只能布设在山体的低洼处,而且外侧铁丝网处的地势由于开挖时的堆土则比内侧略高,这样就可能对德军的观察有影响。另外,堡垒内还有两条深4.5米,底宽2米的深壕环绕在大型掩蔽部的两侧,并交汇于掩蔽部的门前。堡垒的最宽面朝向东方前沿。在铁丝网带的西南面有一条小路通向山下。

该堡垒的正面火线长度为200米,侧面火线长度为110米。当年德军在中央堡垒内建有一大三小的掩蔽部。现在由于城市的扩建,原先的小高地早已建起多栋高楼,昔日那些德军的炮位及阵地已不可寻。至今在海军某仓库大院内,却仍保存有一大一小两座掩蔽部。大型掩蔽部为钢筋混凝土构筑,坐落在高地的西侧,整个建筑都被高地所遮盖,来自东北方向的敌人根本看不到德军的掩蔽部。该掩蔽部为上下两层建筑,每层为5个大房间,墙壁厚1米,每间面积约60余平方米,总面积为600余平方米,面朝西向3门4窗布局。在堡垒的东侧约130米处有一座小堡,墙壁厚为1米,内有房间2间,共50余平方米。在大掩蔽

部的东北方向约180米处还有一座小型掩蔽部同为半地下式建筑。该建筑的面积和门窗布局与东侧的小掩蔽部基本相同。在大型掩蔽部的身后还有一座小型地下建筑物,单间单门,面积约20平方米,用途不明,可能是德军的弹药库。

另外,在该堡垒的高地中央位置偏西有一座发电机室。在日德战争中,德军的中央堡垒是日军的重点炮击目标,炮击中德军的发电机室被日军的炮火击中,造成德军前沿的地雷阵启爆电路失灵,日军突击队才得以冲了上来。另外,堡垒的两侧由于地势的关系,影响到前沿德军的视线,造成日军工兵小分队在堡垒两侧防御墙的底部挖洞并爆破成功。当然发生在堡垒周边的战斗也是极为惨烈的,日军在这里发动多次冲锋均被德军击退。日军突击队后来乘德军疲惫不堪在11月7日的凌晨时分,从多处爆破缺口冲出,一举突破前沿阵地,出其不意地俘获了据守该堡的230余德军士兵。(注:由于前日的炮击,该堡垒的发电室受损,无法发电导致前沿地雷阵失去作用。)由于该堡的陷落,最终导致德军的前沿各堡垒相继失守。

此外,德军还在该堡的四周建有与前沿工事相通的步兵防炮掩体13处。单兵射击阵位32处。在该堡的西侧300米处建有临时野炮阵地(德军称第三号中间扫射炮台),配备有2门77毫米加农炮。德军还在该堡垒的防御工事内部署有6挺固定式马克沁重机枪,分别扼守住堡垒的北、东、南三个方向。另外,德军还有2挺机动式重机枪,供随时支援。德军在连接中央堡垒与台东镇东堡垒地段上,还建有长度为500余米的障壁墙。在与小湛山北堡垒之间的地段上,距该堡正南100米处有一个德军的第五号警戒哨所。另外,该堡的前沿工事内还部署有300余名德军士兵。德军中央堡垒的规模和面积在诸多防御堡垒中属于较小的,火力和兵员也较为弱小,是日军选定首先突破的重要目标。

四号堡垒即台东镇东堡垒或称太平镇堡垒(德军称第四步兵堡垒)——位于今镇江路与延吉路交叉口处的小高地上(海拔31.4米),在原青岛市第三染织厂院内。

当年德军堡垒的外围由两道铁丝网带围绕起来,整个堡垒呈椭圆状,南北偏东走向。铁丝网带的纵深宽度为10~12米,高度为2~4米。第一道铁丝网带距德军的前沿工事32米,后面防御壕的海拔高度低于德军的前沿工事4~5米。第二道铁丝网带距德军的前沿工

事100米,后面的防御壕海拔高度低于德军的前沿工事8~9米。德军在阵前布设有电控式防步兵地雷阵。该堡垒两侧的地势稍缓,防御墙的海拔高度基本与前沿工事持平或低于1~2米。在堡垒的南侧仅留条一条小路通往坡下的大道。该堡垒的正面火线长度为200米,侧面火线长度为150米。德军在此驻守有240余名士兵,配备9挺马克沁重机枪,其中4挺重机枪为固定式,分别扼守住堡垒的南、北两侧,另外的5挺重机枪作为机动支援,主要部署在东侧方向上。

德军在此处修建有一大三小共四栋掩蔽部及野炮阵地。其中大型掩蔽部是驻守德军的居住、生活和后勤区。该掩蔽部位于整个堡垒的中央,背靠31米高度的小土坡的南侧,门窗开口均朝西南,整个建筑都被2米厚的黄土覆盖,在堡垒前沿地带敌人根本无法看到。该掩蔽部原为上下两层建筑,下层位于地下,从外面看只有地上一层。大型掩蔽部共有10间大房间并有两个竖井通往东西两侧的小型掩蔽部。

早年,大型掩蔽部的地上一层被拆除,建起了工厂车间,现仅有地下一层保存完好,曾被作为工厂的地下车间使用多年。该掩蔽部为平顶两层建筑,两侧有圆拱形开门,建筑的两端和中部有楼梯直通上下。每层房间有串联式共5大间,每间面积约60余平方米,墙壁厚1米,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在该掩蔽部的南北两侧均有一座小型掩蔽部,半掩埋于地下。其中距大型掩蔽部西北侧约90米处的一座小型掩蔽部,为单层建筑半埋于地下,共分两个房间,每间面积约23平方米,双门三窗布局。东南侧的小掩蔽部距大掩蔽部约110米,该掩蔽部长8米,高4米也是单层两间,双门三窗形式,每间面积约23平方米。

另外,德军的发电机房则位于大型掩蔽部的西侧约55米处。该掩蔽部为单间、单门单窗形式,面积约23平方米。德军地下掩蔽部的建造是采用开挖建筑后再回填土的方式,整个建筑位于地下3-4米处,为抵御敌方炮火,在掩蔽部的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黄土。位于该大型掩蔽部的西北侧的小型掩蔽部已在几年前拆除,东南侧的小掩蔽部则尚有保留。小型掩蔽部有两条地下通道分别通往大堡和高地后侧。位于大型掩蔽部正前方的31.4米小高地也在去年的城市改造中消失了。

在日德战争中,该堡垒同样也是日军炮击的重点。

在战争的最后几天中,日军突击队曾多次轮番冲击该堡垒,均被驻守德军的重机枪击退,阵地前日军弃尸数十具。后来在日军不顾重大伤亡,强行炸塌多处防御壕,从地下钻出并分散开,向德军堡垒的侧后迂回包抄.在日军的分散多路的冲击下,德军的重机枪失去了打击效用,致使堡垒失守。就是在该堡垒失守后,仍有部分德军退守到堡垒西北侧的槐树林中顽强抵抗,致使冲在最前面的日军突击小队受到极大的伤亡,不得不又退缩到后面等待援兵.该堡垒的战斗在日德战争末期为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当年堡垒周围曾落下数百枚大口径的榴弹炮弹,许多年后,人们仍然可以从附近的壕沟里拣拾到炮弹里的铅丸.由于堡垒的小高地上的土质较厚,日军的许多炮弹钻入土中未爆,虽经当年日军工兵的排除,但还有漏网的哑弹,去年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仍不时挖出的未爆炮弹就是明证。

德军在该堡的西侧200米处建有临时野炮阵地(德军称第三号A中间扫射炮台),配备2门77毫米轮式野炮;在该堡垒的南侧100米处也建有临时野炮阵地,配备4门37毫米机关炮。德军还在堡垒的前沿建有12处步兵防炮掩体,单兵射击阵位36处,并有地下运兵道通往各野战工事。另外,在台东镇东堡垒与台东镇堡之间的前沿地段上,德军还有120余名的士兵在此据守。该地段的正面火线长度为450米。

另外,在该堡垒的东南侧150米处有一处德军的第六号警戒哨所;在该堡垒的西北侧200米处还有一个第七号警戒哨所。

解放前,这里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已经是非常荒凉的地方了.如今的德军堡垒遗址已经随着城市建筑小区的建成而彻底的消失了,连最后一段防御壕也在去年被填埋掉(江都路).台东镇东堡垒和南面的小湛山堡垒在所有德军的步兵堡垒中消失的最彻底!

再补充一下,由于日德争夺激烈,当年那处碉堡朝东的一面墙壁上,留下一颗炮弹直接命中爆炸时的放射状划痕,但是碉堡没有给炸垮,仅仅划伤墙壁而已。后来此处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