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致云雀》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教材《致云雀》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33f31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9a

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注】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②簪缨:官僚贵族的冠饰。③扬州: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

(1)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既交代了地点、时间,也写出了诗人在冷落萧条的消秋时节倚楼远眺万里景色的活动。

B.上片后两句有双重意味:一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

C.下片前两句写金人入侵中原带来的浩劫,世家贵族四处逃散,自然也就可以想见北方失地的百姓流离失所。

D.在该词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悲风吹起自己的眼泪飘到扬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的悲。

E.该词表现手法富有变化。词的上片侧重写景抒情,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下片则重在直抒胸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答】(1)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分析有误,“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写的是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前两句不是写景,而是叙述(叙写人物活动)。

E.“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分析有误,两句都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只不过两句都是寓情于景,实中寓虚,是为“虚实相生”。

(2)词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表面写景,实则是双关。“夕阳西下”,景物凄凉,暗示国家的衰落,国事也如眼前的暮景,走向没落和衰亡,表现的是词人对国事衰微的一种沉重的心情;词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写的是现在中原被金人占领了,官僚贵族都散落天涯了,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啊?表现的是词人急切地盼望王师能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另外作者在发问,问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也表现出对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政策的不满与愤慨;“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结合注解我们可知,当时的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作者希望悲风吹泪到扬州去,表现的是对前线战事的关心,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答案: (1)AE

(2)①“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暗寓国家衰落的沉重叹惋。②“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现作者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几时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极大愤慨。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或心系国事)。

白话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溪【注】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 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叙 看水之意,抒流连之 情。山水之美,爱之不厌,虽平平写来,但已蕴含“闲 意”,总领了全诗。

B.颔联写水旁岸上,颈联写水 中洲渚,春意盎然而又清单平远。这 两联虽只写景,但游人 之喜悦,自在言外。

C.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全诗情感,又照应了“发船迟”,两句中多次转折,表达了诗人 疲倦厌世的感情。

D.全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语言形象生动又言之尽意。

(2)诗中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解答】(1)C.尾联没有表达诗人“疲倦厌世的感情”,而是写诗人回城后车疲马乏,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

(2)“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以及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之情。 答案: (1)C

(2)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闲意”三字为直抒胸臆。上句写东溪岸边野鸭休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厌倦。②下句“老树开花”,老却不丑,不仅写出了满树春意,更有自比之意,写出了诗人恬静自得、老当益壮的心情。

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赏析: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彩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