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5a265077232f60ddcca130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下)生物复习提纲

植物的生殖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3.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zhēn]木。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经嫁接产生的新植物体保持原接穗植物的性状。例如,将甜桃嫁接到毛桃树上,接穗长成的新枝上会结出甜桃。苹果、梨、桃等果树常进行嫁接繁殖。

扦插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部分茎、叶或根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甘薯、葡萄、菊、月季等进行扦插繁殖。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有一个芽眼,理由是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关键。芽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没有芽的马铃薯小块,在土壤中会很快腐烂,很难实现繁殖的目的。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要蜕皮4次。

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填写下表。 时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期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幼身体柔软,具有环节,胸蛹前吐丝结茧 虫 腹部有8对足 成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虫 白色鳞毛 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体表光滑,体型呈椭圆柱蛹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状 变态发育: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发育:受精卵→若虫(又叫跳蝻)→成虫。若虫蜕皮5次后才能发育成成虫。

〖练习〗列表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1

比较 家蚕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有性生殖,发育为变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态发育 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蝗有性生殖,发育为变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虫 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 2.蛙的生殖发育过程:

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受精卵→蝌蚪→先长后腿→后长前腿→尾逐渐消失→成蛙

雄蛙鸣叫的器官:鸣囊。

3.蛙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变态发育。 4.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比较 早期蝌蚪 成 蛙 外形特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 征 没有四肢 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头部 有鳃 于陆地上生活 躯干、四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肢、尾 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 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5.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因此,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6.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

(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环境变化,特别是水域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两栖动物的产卵和幼体发育。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畸形蛙的出现,很可能是水污染造成的,在污染的水域中可能有影响蛙生长发育的物质。 我们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水污染不仅仅影响两栖动物的生存,还影响到许多动植物的生存,也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 (3)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栖动物的生死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1 2 3 4

2

5 6 7 8

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卵白对胚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在卵黄外面包裹着卵黄膜。

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

2.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3.鸟类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种形式)。 4.运用数据做出选择和预测

5.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简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种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类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昆 虫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卵生 两栖动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物 卵生 不开水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鸟 类 卵生 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繁殖行为中的占区筑巢行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基因超级鼠)。

4.生物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5.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 4.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请你根据染色体和DNA关系图,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

3

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6.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8.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呢?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吗?

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

9.请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等方式,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控制 生物性状的特定片段叫基因,基因位于染色 体上。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由于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且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因此,被孟德尔选作杂交实验材料。

孟德尔将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种下去,进行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得到高茎的杂交豌豆种子。然后再把这种高茎杂交豌豆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约占1/4。 2.孟德尔对杂交豌豆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一代中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② 隐性性状控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控制基因组成为:DD或 Dd

③基因组成是Dd的,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隐性基因)和D(显性基因)互不影响,各自独立遗传。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姨母和侄、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

所谓三代内的旁系血亲,是指从自己上溯至同一血缘的亲属,再向下数三代。凡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以及姑侄舅甥女等均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均禁止结婚。

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