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 期末复习重点整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心理学基础》 - 期末复习重点整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84a100f01dc281e53af0aa

第一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行为是受其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观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所以通过人的行为的观察和描述使我们可能探讨其内部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所以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1879) 代表人物:其学生铁钦纳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为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方法为内省法。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华生(1913)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斯金纳、托尔曼、赫尔

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科观察的外显的行为(环境决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者: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

1 一切活动有本能驱动。

2 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3强调早期经验。

4 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 5其理论建构的动力学基础是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是当时心里学领域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精神分析,是指这样一种临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主要观点:

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

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B、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 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 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

转导推理——儿童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C、具体(注重事实)运算阶段(7——12岁) 特征:相对的抽象性 相对的灵活性 具有可逆性

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 D、形式(给个命题可以思考)运算阶段(12——16岁)

特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7)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实验者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心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对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需要 :

定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

基本需要:a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

b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

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

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成长需要:e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

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f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g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

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需要层次间的关系:a、由低到高依次出现

b、各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比例依次减少 c、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水平

积极方面:1、普遍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揭示了需要产生的规律

消极方面:1、忽视了人类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2、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3、概念抽象

动机:

定义: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①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②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 动机产生的条件:a、内在需要b、诱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怎样转化为动机?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所谓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如,饥饿者对食物特别敏感,因此容易激起寻觅活动。【2、引导功能,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变成了动机。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如,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书本、课堂。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速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了解即可) 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内容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 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

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动机冲突、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 动机与行为效果(简答题)

动机对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这是一个反映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定律。他认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容易完成认务。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学习动

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简单时,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任务较复杂困难时,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理论)

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联结派的动机理论。 一、 成就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