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心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学习弟子规心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65be32c6529647d272852f3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事先做人

——听傅新峰老师《走进<弟子规>》心得

有幸在2015年5月18日听了傅新峰老师的讲座《走进“弟子规”》。这是第一次亲身聆听和学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内容的《弟子规》;第一次由此较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中国2500年以来历史和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很早就有人提出了 “做事先做人”思想理念及行为准则,究竟做事先做人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做事先做人的目标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根!由于中国所经历的种种历史变革和政治运动,孔孟之道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曾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遭批判,被抛弃。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已废弃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纵观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心浮气躁”的种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果,它“造就了断裂的几代,数典忘祖的几代,被西化的几代,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的,无知无畏的,麻木失落的几代人!”

我们常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大千世界里,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万情、 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改变着你。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而传统文化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仪庸耻、仁爱和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真诚恭敬、淡泊勤俭、谦虚守礼、责任智慧”等等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德,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有道”,也是几千年来的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的核心就是“孝悌之道”。

《弟子规》是依从《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基础,经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先生编写的用以训导童蒙的《训蒙文》,后又经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后,改名为《弟子规》。其核心内容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中国传统伦理的角度去看,可以夸张一

点儿说,《弟子规》给我们每一个人设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即最低标准)。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弟子规》的要求,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弟子规》是一本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教材,许多人认为它是给孩子看的、学的,对成年人没有用处。这个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先贤编写《弟子规》的初衷,是想让人从孩童开始就懂得去守规矩,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的基础。但我们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是,近百年来在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几代人所经历的教育是以实用、功利等为主要内容的,造成了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道德缺失现象却普遍存在,甚至成为一种 “恶疾”,在各个社会层面演释着各种丑恶现象。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到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可以看到“德性”教育在当今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刻不容缓的国家大事。从中国传统观念上讲,《弟子规》是为人之道必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所有希望一生能够成就优良人品,修德立业,成圣成贤的人必须学习的规范,以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为和谐社会的实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并且通过我们自身的学习,修炼而养成的高尚品德去影响自己的子女、亲属和周围的亲朋好友,以实现正己化人的功德。

下面我以总叙开始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弟子规》总叙所述源于《论语》。而《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导子弟的科目,又是孔老夫子的言行,它所记载的均是孔老夫子每天的生活行操,所以“弟子规,圣人训”是孔老夫子对我们的训导。但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弟子规中所说的113件事,是以强制性规范而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还是圣人从自性中总结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应当说,《弟子规》中所说的每件事,都是人的本性中本有的东西,只不过是圣人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加以论证,再把它说了出来。

“ 首孝悌,次谨信”是讲“孝”和“悌”是圣人训中最根本的东西。

“孝”是一切德性的根本,也是圣贤教育的起点。“孝”是一个会意字,“老”与“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下两代融为一体即为“孝”,所以上下两代不可分。“孝”字又像儿子背着老子,老子为儿子指引方向,二者紧密相连。在对孝的认知和理解上,普遍被认为仅应对自己的父母(包括祖辈)行孝、尽孝,即“孝”是针对家族、血缘而言的。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如《论语》、《孝经》、《弟子规》及诸多佛经中都告诉我们,“孝”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只有当你认为与世界万物(包括

父母、长辈等等)为一体时,你才能有爱心,才能对待众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或说像爱自己一样)。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就在“父子有亲”上,即父母跟子女的亲情是爱心的原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来源于父母,所以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但要把“一体”的认识涵盖宇宙万物,是需要有圣人之心量的。在对“孝”的认识上,有人认为对父母的话没有原则地去听、去做是愚孝,是否应提倡呢?对此,我们应从主观上去要求自己如何落实孝道才会客观地表现其孝不愚。即以《弟子规》入则孝篇中的前四句去要求自己对父母及一切长辈,长者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不能片面地理解为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如果先贤要求我们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那“亲有过,谏使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去感悟、落实“孝”道的真谛。 “悌”是指友爱兄弟姐妹,是“孝”的延伸,首先要对父母讲孝道,要恭敬,其次对兄弟姐妹要友爱,要敬重。“悌”也是一个会意字,是关心兄弟之意。“孝”、“悌”连在一起,就是对上辈、同辈都要敬爱,推而广之,就要爱众人。

“谨”是指恭谨、谨慎,是一种生活态度。人只有谨慎才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甚至思想中的毛病、习气,才会更注意一切生活、行为细节,甚至是思想念头,并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去培养、成就高尚的情操和德性。

“信”即讲诚信。做人应当讲信用,尽管现今整个社会信用缺失,但我们都明白,一个人没有了信用,谁都不相信你了,你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信用一旦被破坏,你还能干出事业么?这里所说的“信”还指信念,即人生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孔夫子说:“人无信,则不立”,所以在《弟子规》中也要求我们:“凡出言,信为先”。 “泛爱众,而亲仁”是指要对一切大众存有广泛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来源于“孝悌之心”,孔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意为如你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怎么会去爱他人呢?因你对父母、兄弟都不爱,表现出爱他人只能是装样子,其中必有所图。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亲亲是指对父母等亲人要亲敬,然后才能谈到仁民,即对一切民众有仁爱之心。所以“泛爱众”这种博大的爱心,是孝悌之心的发扬光大化。这一句中的“而亲仁”是说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主动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使自己的品德学问得以提升。其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意。

“有余力,则学文”在《论语》中的原文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说上述六条要

求都做到了,做好了,你有“余力”了就应马上“学文”,即学习圣贤之教,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切能培养个人德性、智慧的东西。如果你仅按照“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去力行了,而不去系统认真学习圣贤、先贤的教育,以自己的见解去“力行”,可能会走弯路,甚至自以为是。正如《弟子规》在“余力学文”中所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力行(实践)与学文(学习)要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学以致用。

以上《弟子规》总叙是一个 “纲”,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具备的德性应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基础,同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于《弟子规》所讲的113件事应从幼年开始学习、培养并具备的德性(幼年未学,现在补学也为时不晚)要求,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勤于实践才能体会其真谛。正如许多人学习了《弟子规》后感悟到:《弟子规》是正己化人,做人宪法。从“正己化人”这个层面上讲,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说当我们做事遇到阻碍、不顺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要去责备他人,怪罪客观,有一句话说得好“各自责,天晴地宁;各相责,天翻地复”,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发生了矛盾或争论,如果互相指责会产生什么结果?但如果大家都冷静下来,从自身去找原因,然后以诚恳的态度去面对同事,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有人说某某人看他就不顺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态呢?严格讲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古人说:“论人之非,当源之心”,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学好,领会好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八德。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是针对孩子们的教育,尤其当今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很重要,并且要端正学习态度,即用每一条去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不要用其处处衡量他人,要求他人,把《弟子规》当作镜子去照他人,应建立加强个人德性修养的信念和规划,培养用欣赏他人的心态去面对同事的态度,经常检讨,忏悔自己,以实现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人、教育子女的目的,并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和世界之大同。

非常期望能多听听傅新峰老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自己能通过全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寻找到“做事先做人”的根基,并且把它贯穿在自己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