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章末综合检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章末综合检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6edf845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c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7·广西12月学考)下图为“生态滞留池”水循环示意图。雨水通过绿地流入“生态滞留池”中,达到蓄水、净水的目的。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表示蒸发环节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2.“生态滞留池”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 C.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地表蒸发 D.增加地表水下渗

解析 第1题,蒸发环节是由地表水变成大气水,水汽上升,故选③。第2题,雨水通过绿地流入“生态滞留池”,“生态滞留地”起到了滞留地表水体的作用从而可以促进地表水的下渗,相应的地表径流会减少,下渗量增大,故选D。 答案 1.C 2.D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下图示意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4.海水密度( ) A.表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最大值出现在中纬度海域 D.与洋流运动无关

解析 第3题,海水表层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逐渐递减,图中曲线依次是①海水温度曲线、②海水盐度曲线和③海水密度曲线,据此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表层海水密度从赤道向两极增加,A错;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B正确;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海域,C错;受洋流性质的影响,同纬度海域暖流盐度大、密度高,D错误;综上可知,选B。 答案 3.C 4.B

“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下图是潮汐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中发电次数为( )

A.一次 C.三次

B.两次 D.四次

6.下列海区中最有利于建设潮汐发电站的是( ) A.杭州湾 C.台湾海峡

B.渤海海峡 D.南海

解析 第5题,涨潮和落潮时,海水都可以推动涡轮机发电,每天海水涨落两次,因此一天中可以发电四次,故D项正确。第6题,杭州湾为喇叭口形的海湾,这种海湾地形能够使海水涨落幅度变大,大海和水库间的势能增大,最有利于发电。 答案 5.D 6.A

(2018·山东省高一夏季学考)下图为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雨水利用系统,不仅可以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还能节约草地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据此完成7~8题。

7.“雨水利用系统”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 A.地表径流增加 B.降水量增大 C.植物蒸腾减弱 D.地下水量增大 8.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可以( ) ①缓解城市用水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③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7题,“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地下水量增大,D对。第8题,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①对。将雨水收集起来,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发生,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②对。雨水利用与交通压力无关,③错。雨水利用系统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减轻热岛效应,④错。 答案 7.D 8.A 读图,完成9~11题。

9.P岛附近海域盐度大约为( ) A.30.5 C.32.5

B.31.5 D.33.5

10.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C.海陆分布

B.温度 D.径流

11.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 C.7月

B.5月 D.10月

解析 第9题,P岛位于等盐度线31~32之间。第10题,若在长江口沿南北方向作一直线则可以看出:以长江口为中心,盐度向两侧递增,说明长江口的盐度是最小的(低于28),主要是径流稀释了海水的缘故。第11题,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入海口附近盐度变大,等值线向陆地靠近,A项正确。 答案 9.B 10.D 11.A

(2020·山东德州高一期末)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