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传播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6fecbed19e8b8f67c1cb97a

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媒介: ①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约定的事物或图形符号) ②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 ③ 印刷传播时代(报纸、书籍) ④ 电子传播时代(电视、广播)

2、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 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又分为: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两者的辨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与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4、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5、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集合行为(详见P84-88)

A.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B.发生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C.特殊的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D.流言传播

E.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2、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

第七章、 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

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P101

4、拟态环境 ——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而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P118

(一)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二)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三)“热媒介”(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不需要更多的联想的媒介)与“冷媒介”(作用于多种感官且需要丰富的联想的媒介)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 卢因提出的。

第九章和第十章

1、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P140-143): A.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权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

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二)社会责任理论

【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2、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 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3、受众——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可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

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4、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 态度层面 行动层面 2、传播效果研究三个阶段及主要观点: